WFU

網站頁籤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海外馬拉松備戰之時差調整





近年來台灣跑者因為國內馬拉松品質不穩定、認證比賽少、天氣較為炎熱等因素,參加台灣賽事的次數開始出現減少,並且開始流行出國跑馬拉松的熱潮。從最有名的6大馬,或是其他大城市馬拉松,到具有特色的波爾多紅酒馬等,開始成為大家跑馬拉松的另外選擇。

海外馬拉松的流行,延伸出出國跑馬的準備及適應等問題。海外馬拉松多數起跑時間為早上9點至10點,跟台灣6點至7點有些不同,各國飲食習慣也跟台灣有所差異,這些都是出國馬拉拉松必須要準備調整的事情。


比賽從訂飯店、機票開始


海外馬拉松通常都超過半年以前就可以確認名額,海外馬拉松的備戰在名額公布前後就已經開始。以台灣人最愛的東京馬為例,當每年東京馬公佈時間後,離起點最近且便宜的新宿華盛頓就開始被訂房,萬一沒中籤再利用免費退房機制退掉。

如果能在起點附近的飯店住宿,可以拖到最後一刻,不用跟別人搶廁所,不用在寒風中浪費體能,能保持最好的狀態出賽,並且降低交通等不確定因素,更可以慢慢吃早餐,蹲廁所,再優閒得去比賽。因此如果比賽起點在市區,且能搶到起點附近的飯店對於比賽會有一定的益助。

台灣跑者出國跑馬拉松以日本等亞洲國家為主,時差通常在1至2小時左右,對於時差的調整並不太困難。但是去歐美跑馬拉松,時差可以從6小時到12小時不等,如何調整好時差就變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在確認海外馬拉松的名額後,就可以開始準備購買機票。機票的選擇,如果對於要拚成績的跑者,能直飛就直飛,讓飛行過程的疲勞降到最低。對於時差的調整,家財萬貫的跑者當然選擇商務艙,但是這對於一般人是沉重的負擔。因此豪華經濟艙相對是比較好的選擇,可以有更寬廣的活動空間,飛機上的睡眠品質,也可以因為椅子能後仰的角度增加,而有較好的品質。廁所使用的人少,產生的噪音也會減少,是一個價格品質平衡的選擇。

豪華經濟艙對於有些人還是不能負擔,畢竟如紐約馬破萬的報名費,可能荷包已經開大洞了,希望在機票上省點錢。網路上有不少選位的指南,但由於我們是要去跑馬拉松的,不時活動一下雙腳是必須的,因此盡量選走道、遠離廁所等較多噪音的位置。


時差調整


時差可能會造成的症狀如下:

  • 失眠。無法入睡或是睡眠品質下降。
  • 白天的時候想睡覺
  • 情緒變差、易怒,胃口變差、便秘等等腸胃道症狀。
  • 認知及身體活動表現下降,判斷或是決策容易出現錯誤。
一般來說調整時差,往東飛行需1小時一天調整,往西飛行一天可調整1.5小時。對於跑者來說,時差會造成食慾變差及運動表現下降,這些會讓賽前的飲食策略產生影響,無法攝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在進行飲食調整,但時差造成比賽表現得下降,更值得去重視時差調整這件事。

時差的調整策略,可以利用日光及褪黑激素來幫忙。褪黑激素建議劑量為3-10mg,依照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會有不同劑量需求。褪黑激素在台灣無法購買,但在歐美有藥局的便利商店即可購買。白天如果有想睡覺的狀態,可以試著30分鐘內小睡一下,但是不要超過,避免一直處在日夜顛倒的狀態。

室外日光對於時差的調整,效果比日光燈的效果強。因此到達比賽的地點,應該要盡量想辦法在白天出門接受日光曝曬,對於時差的調整會有最好的效果。咖啡因也可以讓跑者在比賽地點白天可以較為清醒,但是對於時差調整效果因人而異。

而在搭飛機時也有一些策略可以使用:

  • 登機後將手機或手錶的時鐘調整為目的地時間
  • 白天的航班保持清醒、夜晚的航班則想辦法入睡
  • 在比賽當地進行跑步(賽前課表應該都還會有幾天需要跑步)




調整時差的規劃


根據研究,運動員要能完全適應跨超過6個時區的時差,展現出訓練的成果,需要5天的時差調整。而到達當地睡一晚,隔天表現是最差的。況且國外大型賽事通常都有EXPO,當天到達隔天比賽,表示中間不可以有班機延誤,一下飛機就要立馬衝去拿號碼布的狀況,通常最後一天EXPO關門時間也特別早,除非拚凌晨到達的班機,否則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作法。

台灣跑者出國通常都要跟公司請假,能出國10天至2週,對於一般跑者已經是大多數人的極限了。而這段時間除了跑馬拉松,多少還要進行一些旅遊活動,除非是跑者組成一團,要不然對同形友人或是家人不好交代。

要拿5天去調整時差,再去比賽是不切實際的,但至少在比賽前3至4天到達,雖然無法達到最佳的時差調整狀況,但至少把時差的影響降到最低,也能跟家人朋友的旅行計畫衝突最小。這幾天的行程,除了逛EXPO拿號碼布外,想辦法安排走路較少的旅行方式,雖然有旅遊,但也不會因此而傷害腳力。

飛去歐美比馬拉松,要拚成績相對是比較困難,除了時差調整,還有食物跟台灣差距較大,食物是否乾淨合胃口也是一個挑戰。旅遊的規劃、機票、飯店等等,都會對比賽成績造成一些影響。

不過難得出國,就算沒有好成績也可以看看不同文物風景,轉換心情,畢竟沒有人可以每一場都可以創下新的PB。也希望台灣的賽事水準能跟上國際,畢竟我們也只是要封路,充足的水、運動飲料,道路相對平坦的比賽來拚成績。讓台灣跑者在台灣就能享受到高品質的比賽。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Hanson marathon method

Effect of low-dose temazepam on physiological variables and performance tests following a westerly flight across five time zones.Int J Sports Med. 2001 Apr;22(3):166-74.

Effects of travel across time zones (jet-lag) on exercise capacity and performance.Aviat Space Environ Med. 1983 Feb;54(2):132-7.

The sportsman readjustment after transcontinental flight: a study on marathon runners.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 2009 Dec;49(4):372-81.

Uptodate-Jet lag

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心率訓練區間運用、狀態監控及限制





心跳帶、光學感應心跳錶


隨著穿戴裝置的普及及技術進步,跑步訓練的同時,可以得知當下的心跳是多少,也可以由這樣的數據去監控訓練強度及身體狀況。也有不少公司或是教練根據這樣的科技,去演算出多少訓練強度是夠的,會不會有訓練過度的狀況。

也因為有些跑者對於心跳帶穿在胸前,會感到胸口緊繃,呼吸被壓迫的感覺。或是覺得心跳帶會摩擦到皮膚,造成破皮或是過敏。因此有人會選擇使用有光學感應心跳的運動手錶。

但是光學心跳錶以目前的科技,常有不精準、反應遲鈍的狀態。我可以在輕鬆跑的時候心跳不斷從140-170上下跳動,而我正常輕鬆跑的心跳落在150上下。廠商有說過膚色、鬆緊度等因素會影響到準確度。

以我個人的經驗,光學心跳是不太可靠的,看到自己跑步心跳忽上忽下,會以為我需要CRP了,甚至會造成跑步時的心情不愉快。對於不少人光學心率是很穩定的,或許這樣的科技是會挑人的情況。

傳統心跳帶是利用胸前兩邊的貼片,來當作導極,類似心電圖的功能,利用電位差來偵測心跳,個人使用心得是相當準確,只是當跑步還未出汗的時候會有些不準,可以在跑前沾水改善。心跳帶有時候滑脫到上腹部也不會影響到心跳偵測的精準度。如果可以應該還是要以心跳帶來當作跑步偵測心跳的工具較佳。

心跳帶跟腕式心跳偵測功能準確與否的爭論,可以用以下的論文來總結,目前還是胸戴式心跳帶較為準確,且當運動強度提高腕式心跳就越不準確。或許未來,腕式心跳帶都可以讓每個人都感到準確,希望下次需要換錶的時候,能有讓人滿意的腕式心跳的運動錶。Estimating Accuracy at Exercise Intensi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lf-Monitoring Heart Rate and Physical Activity Wearable DevicesVariable Accuracy of Wearable Heart Rate Monitors during Aerobic Exercise

最大心律及儲備心律


根據Advanced Marathoning,跑步的強度可以根據最大心率或是儲備心率,來作為訓練強度高低的標準。雖然台灣目前推廣的主流是以儲備心率為主,但是在Advanced Marathoning上認為兩者皆是不錯的心率訓練方式。

最大心率區間為每個人最大的跑步心跳,跟心跳為0時去做計算得出來的數值。而儲備心率則是最大跑步心跳減掉休息安靜站著時的最低心跳,然後去計算各個訓練區間。

根據網路上的資料,最大心率訓練區間為:

  • 輕鬆跑:65-79%
  • 馬拉松強度:80-88%
  • 乳酸閾值:88-92%
  • 無氧閾值:92-97.5%
  • 間歇:97.5-100%
儲備心率區間為:

  • 輕鬆跑:59-74%
  • 馬拉松強度:75-84%
  • 乳酸閾值:84-88%
  • 無氧閾值:88-95%
  • 間歇:95-100%





心率區間訓練的限制


理論上依照不管最大心率區間或是儲備心率區間去做訓練,應該都能得到不錯的效果。但是前提是最大心率是否正確無誤?安靜心率是否也是正確的?

目前最大心率可以利用公式220-年齡,這樣的公式是利用多數人的資料統計計算出來,但是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就像這樣的公式,如果套用在長期耐力運動的運動員身上,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經過長期的訓練,他們每一下心跳打出的血流量會變大,產生心跳不易拉高的狀況,因此不少選手的最大心跳只有140、150,不管如何努力,.他們是無法跑出公式算出的數字。

因此最大跑步心率只能實測,目前測試的方式有在操場或是緩坡上,一趟一趟加速奔跑一定距離,直到沒力再做最後衝刺,然後事後看紀錄最大心跳是多少。這樣的方式有個問題,你不知道是先達到最大心跳,還是先雙腳無力跑不上去真正的最大心跳,這也是為何VO2max只有3成的人可以正確測出。同樣的,這樣的測驗方式,能達到實質最大心跳的人可能也會落在3成左右。

安靜心率也會碰到類似的問題。你在測試安靜心率的時候,有些人會因為要測驗興奮、緊張等等,心跳的數字可能比實際還高,這會讓使用儲備心率區間訓練不是這麼準確。

不管是用哪種心率區間,還是會再面對另一個問題,當在進行乳酸閾值跑或是間歇時,因為時間短,強度高,心跳無法快速拉上去,可能達到訓練區間時已經跑完該跑的時間,或是都跑完了心跳還是沒達到區間。有時為了要達到該有的區間,用超過該區間該有的配速進行訓練,導致過度訓練。




心跳監控的應用


最大心率或是儲備心率可能有許多限制,雖然不一定完全準確,但是仍然可以當作訓練的參考。或許傳統的配速表,雖然古老但歷久彌新,根據最近測驗5k、10k的成績,去換算成各個區間,以你目前體能體態合理的配速來進行訓練。配速表有很多門派,網路上都可以找的到。你也可以利用免費網站來找自己訓練的區間(以丹尼爾學派的方式去計算,不要拿A門派的配速表,去跑別家的課表)。

心跳帶在跑步時,理論上在最近幾週身體體能的進步不會太多,因此在同樣配速下,應該對應到的心跳,要在類似的區間。如果不是在那樣的區間內,就要看是否前一天沒睡好、休息不夠、脫水等等狀況,更要小心是否過度訓練。

心跳帶或是心跳錶可以幫我們監控平常活動的心跳,如果看看睡醒的心跳是否都是在一定區間內,如果不是,則要看是否訓練過度或是睡眠品質不佳。也可以看日常生活工作的心跳落在哪個區間(實際應用?)。


乳酸閾值心率區間


先不管乳酸堆積、排除是否是正確的理論,但如果跑在乳酸閾值區間上,多數人最多只能跑30-60分鐘,然後就會疲勞無法跑下去。乳酸閾值區間強度的訓練,也被認為是長跑訓練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訓練,剛好跑在有氧無氧代謝的臨界點上,訓練之後身體能在這樣的速度下排除或是減少乳酸堆積,讓比賽的速耐力增強。

因此Pear sport根據這樣的理論,提出了乳酸閾值心率區間的概念。測驗的方式是,在熱身後,以能維持30分鐘不掉速的速度,且跑完30分鐘後要有盡完全力跑的感覺,然後找出最後10分鐘的平均心跳來做為計算乳酸閾值區間的標準。

如果對於自己測驗出的心跳沒有信心,可以在一週內測驗個2-3次。乳酸閾值心率會隨著訓練而改變,因此需要每個訓練週期重新測驗,這點是比較麻煩的地方。

乳酸閾值區間,以所測出的平均心跳當作100%,然後換算:

  • 輕鬆跑:75-80%
  • 馬拉松強度:81-89%
  • 乳酸閾值:96-100%
  • 間歇:102-105%

在最大心率或是儲備心率上的限制,在乳酸閾值區間理論上可以避免。經過20分鐘的跑步後,心率會開始穩定,不會有還沒有爬到乳酸閾值心率的問題。對於有經過訓練的跑者,應該都能以穩定配速跑上30分鐘,並且能在不斷重複檢驗心率是否準確。

除了乳酸閾值區間外,在腳踏車上使用的功率理論,也有不少人在討論是否可以運用在跑步運動上。


延伸閱讀




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跑出全世界的人:NIKE創辦人菲爾・奈特夢想路上的勇氣與初心 讀書心得






NIKE TOWN


小學第一次去美國,那時候美西的旅行不像現在都是一週左右的團,那個年代都是2週左右的團,當年從奧瑞岡一路玩到加州。我記得當年去看了Nike town,說真的不記得有什麼特別的,只記得導遊說這是Nike總部。

如今看來當時後的NIKE一如幾年前的UA是個非常潮的潮牌(現在NIKE也還算是潮牌)。那是時候麥可喬丹非常紅,我卻不太清楚喬丹是誰,但著小學同學比著誰有穿喬丹8代、9代鞋,卻不是很懂那些要價3000多的鞋是要幹麻的。


藍帶


跑出全世界的人:NIKE創辦人菲爾・奈特夢想路上的勇氣與初心-我覺得有點算是創辦人murmur的自傳,整本書基本上都圍繞在籌錢上。創業維艱,每天都在為下個月要付給廠商、債權人的錢困擾,然後要擴展地盤,增加銷售量,跟銀行要更多的錢。這樣的狀況一直到他們公開上市,才真正解決資金的問題。

NIKE一開始不是叫做NIKE。而是創辦人在GAP YEAR時旅行到日本,看到亞瑟士的前身-虎牌,比美國能買到的跑鞋都好,非常有銷售潛力。於是就冒充了一個當時不存在的公司-藍帶,要求他爸匯錢給虎牌50美金當作訂金,讓他能進貨到美國銷售鞋子。

在1960年代那時候運動鞋市場是以PUMA及愛迪達為兩大巨頭,如今可能並不是這麼容易看到PUMA的跑鞋。當時都是業餘運動員,運動員是不能直接接受廠商的贊助,兩大品牌為了要讓奧運選手穿上他們的鞋子比賽(陸王場景?),會在鞋子裡面塞錢,就為了讓運動員穿他們鞋增加曝光度。也因此那時候的比賽抓賄絡是一種顯學,今日則是在抓禁藥。

藍帶一開始的公司是以奈特及他大學的田徑教練-鮑爾曼為主要股東。然後在家裡的車庫當作營業場所,接著隨著業績的增長,接著升級到一個沒有窗戶的破舊房屋,當作辦公室。有一次虎牌還來視察他們的公司,整個狀況就是窘。

當時虎牌吸收了一些受傷半身不遂的運動員、或是熱愛跑步但是不是頂尖的選手來幫忙拓展業務,他們的業務也確實蒸蒸日上。但是當時虎牌並沒有給藍帶獨家銷售權,藍帶只有西岸13州的銷售權。

隨著業績的增長自然會有地盤的爭奪,加上當時虎牌常常延誤給貨的時間,或是要求的尺寸顏色都出現錯誤,這似乎跟我們認為嚴謹的日本人有很大的出入。當時虎牌對於藍帶的成長也帶著戒心,一直想要找別的代理商來取代藍帶。

這樣的事情被奈特知道了,在找到了日本一家大商社的金援後,並且在商社的牽線下,找到了幫他們代工的工廠,其中就有台灣的豐泰公司。這時候藍帶從代理商轉變成製造品牌商NIKE。奈特非常注重廣告行銷,在創業初期就有專人幫忙製作廣告圖像,NIKE的勾勾,就是由一個他們長期合作的大學藝術系的學生,所設計出來的。

近幾年台灣的運動風潮盛行,各種活動訓練營也因此興起,但是各家公司在行銷上的用心與否,讓大家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有的讓人覺得是個災難,有的卻讓人有菁英選手般的享受。一如中華職棒,很多公司的行銷還在草創時期。



創新的靈魂:鮑爾曼


奈特喜歡也熱愛跑步,他是大學校隊的隊員之一,但是從來就不是隊上頂尖的選手。而這些不頂尖的選手,就是鮑爾曼的最愛。他會在練習結束後,打開這些運動員的鞋櫃,把他們的鞋子拆解,塞入樹枝、樹葉等等任何你想的到想不到的東西,然後讓這些陪練的選手穿上,去測試他們的運動表現是否有進步。

除了自行動手修改鞋子的設計外,他還自己調配運動飲料。奈特在大學的時候,常常喝著鮑爾曼不知道用什麼東西調配的飲料,要他喝下去,然後跑步來測試效果。

對於不管是藍帶還是NIKE,鮑爾曼都是非常重要的資產。他在美國奧運代表隊擔任過教練的職位。這對NIKE或是虎牌的行銷來說都至關重要,教練可能可以接觸到頂尖的選手,讓他們穿上自家的運動鞋,如果又跑出成績,銷售上可能就會一飛衝天。

鮑爾曼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創新。當初有人評估過為何虎牌一直願意跟藍帶合作,就是鮑爾曼可以一直提供鞋子該怎樣修改,會讓跑者跑得更好,這樣的無形資產是完全無法取代的。這樣不停創新的精神一直長存在NIKE的DNA裡面。

NIKE接受一個航太工程師的建議將氣墊跟鞋子結合,當時NIKE的員工,許多人都是熱愛跑步的因此這樣的想法,當鞋子一做出來他們就是第一個穿出去跑的實驗者。2017年 Nike Zoom Vaporfly 4%的推出,也打破了當前競速跑鞋要輕薄的概念,Nike Zoom Vaporfly 4%的鞋底算是相當厚,但是卻能在各大比賽讓選手奪牌(是選手好還是鞋子好就是另個話題)。

這樣勇於創新勇於改變的精神(當然還有很多因素),讓NIKE在不到30年的時間,成為運動服飾的第一把交椅。


反思


奈特在書中提到,早期的員工,除了少數一兩人,其他人並沒有因為有錢有權後分崩離析,仍然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工作。許多公司在成功後,開始分權鬥爭,以奈特的觀點,這樣的情況,在NIKE裡並不嚴重。奈特也很能把正確的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當有地方有危機,或是公司高層吵架,他總是能快速調動職務讓公司繼續成長。(反觀台灣的慣老闆們)

錢不是他們努力的目標。雖然公司早期被錢追著跑,有錢後生活也確是有些改變。但是他們對於鞋子有著特別的熱情及執著。如果只是單純想賺錢,在1950年代投入賣鞋產業絕對是個笨的選擇,那個時候跑在路上,會被認為腦袋有洞,沒有足夠的一般消費者,主要是以運動員為銷售對象,1950年代這不是個賺錢的好選項。

許多人看到現在運動的風潮,紛紛成立公司,想要進入這個產業來賺錢。賺錢養家活口絕對沒有錯,開公司當然要想辦法賺錢,但是從NIKE身上看到,熱情、好的產品才能讓一家公司持續不斷成長、壯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