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擾人的乳房疼痛


 



乳房疼痛是乳房門診最常見的病痛之一,通常病人並沒有因為乳房疼痛,而有太明顯造成生活上的困擾。雖然乳房疼痛,通常跟乳癌沒有太明確的關聯,但是病患常常會擔心乳房疼痛是否是乳癌的前兆,因而跑到醫院來就醫。


通常年紀較長、乳房大小比較大的女性比較容易乳房疼痛。根據西方的研究,有半數的婦女曾經經歷過乳房疼痛,而亞洲可能沒有很好的研究數據,可以說明有多少女性有這方面的困擾,個人臨床上的經驗是沒有歐美數據高,但還是佔了很大的一群人,而且相信有不少人有乳房疼痛但是並沒有就醫。歐美可能年紀較長的人比較多乳房疼痛問題,但是在台灣,不知道是因為人種、還是就醫習慣的關係,年輕、中年的人數似乎比較多。



週期性、非週期性疼痛


週期性的乳房疼痛,跟月經來時,女性賀爾蒙改變有關。女性賀爾蒙會刺激乳房組織增生,造成乳房有腫脹、疼痛的感覺。通常疼痛會在月經前幾天開始,多數雙側乳房都會有疼痛感、但是只是輕微疼痛,並且隨著月經週期而疼痛感減緩。





非週期性的乳房疼痛,可以是持續性、斷斷續續、久久來一次。乳房最嚴重的疾病就是乳癌,有的乳癌腫瘤快速長大,壓迫到附近的組織,或是造成乳房皮膚被癌細胞侵襲,就有可能造成乳房的疼痛。因此要檢查乳房是否有變形,皮膚是否有產生是類似橘皮樣的變化,乳頭是否有形狀改變,以避免雖然少在乳房疼痛病人上見到,但是卻需要馬上治療的乳癌病人被遺漏。


同樣的,乳房如果有紅腫、甚至皮膚有破皮流膿,就有可能是乳腺炎造成乳房疼痛。乳腺炎通常發生在餵母乳的婦女身上,少數會在沒有正在哺育母乳的婦女。乳腺炎也會造成組織腫脹,導致乳房疼痛。乳腺炎如果早期或是還沒嚴重給予抽吸及抗生素治療,可以避免後續痛苦的手術及換藥。


乳管因為非感染性的發炎反應而變大,以及乳房的良性腫瘤快速長大,也都可能導致乳房疼痛。停經後補充賀爾蒙以減緩停經症狀,在有些婦女身上也會造成乳房疼痛,但是通常會隨著時間而改善。咖啡、高脂飲食、抽菸也可能會造成乳房疼痛,如果有乳房疼痛長期不能改善的人,或許可以藉由調整生活方式而改善。


有時候在一些很年輕的乳房疼痛病人身上,可以發現她們最近的生活,可能有去搬運重物、原本沒有運動突然去運動,這些可能造成胸大肌等相關肌群受傷的活動,被誤認為是乳房疼痛,這些病人可能在手部上下活動的時候會增加疼痛感,或是直接從乳房側邊壓下去,通常都會有明確的疼痛點,這些病人反而是需要多休息,讓受傷的肌群恢復(還是有可能照個超音波,意外發現乳房病變)。





檢查


檢查乳房的外觀是否有變形、紅腫、皮膚外觀改變、是否之前有乳房手術的傷口(疤痕組織也可能會造成乳房疼痛)、乳頭是否有異常分泌物,醫生也會觸摸是否有可摸到的乳房腫塊、腋下是否有腫大的淋巴結,這些基本的身體理學檢查,都可以結合之後的影像檢查,得到更完整的資訊。


早期乳房疼痛的病人,害怕增加病人接受乳房攝影而增加疼痛感,因此都是建議先照超音波,來排除乳房可能的病兆。隨著科技的進步,乳房攝影帶給病患的不適感大大下降,因此如果病患可以接受,仍然建議可以進行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攝影檢查,以提升診斷的準確率(30歲以下的病人可以只做超音波就好)。


如果乳房的檢查有任何異常鈣化點、乳房腫瘤,就要按照乳房檢查異常進行切片或是密集追蹤觀察。而多數的病人乳房疼痛,多數是沒有嚴重的乳房病症。





治療


絕大多數的病人因為乳房疼痛來就診,常常在檢查完來看報告時(通常是一週後),就不再感到乳房疼痛。其他病人多數是雖然有不舒服的狀況,但是都可以在不影響生活的狀態下與乳房疼痛共處。

有些乳房較大、較為下垂的病患,可以透過內衣提供更好的支撐力來獲得改善。如果是疤痕組織造成的疼痛,可以接受增生療法(透過注射葡萄糖水等藥物來改善疤痕的癒合)。

不到一成病人因為無法忍受的疼痛需要治療。這些病患多數只需要吃些止痛藥(普拿疼、非類固醇類止痛藥),就可以改善,有些病患可以使用含有止痛成份的藥膏塗抹在疼痛處,加強治療效果。

止痛藥還無法緩解的乳房疼痛病人,可以嘗試使用泰莫西芬(Tamoxifen)來治療,但是因為副作用的關係,較少被使用,如果治療有效果,就應該減少使用的劑量,並且不要使用超過6個月。如果是因為停經症狀,使用賀爾蒙藥物治療而造成乳房疼痛,就要跟婦產科醫師討論是否可以減少藥量或者停藥。

乳房疼痛簡易處理流程

尋求專業診斷



乳房疼痛大多經過一段時間就會緩解,除了少數是乳癌問題造成的疼痛,需要儘早治療外,並不太需要為乳房疼痛過度緊張。多數疼痛也不一定能找到明確的原因,但是基本上不引響生活。少數嚴重乳房疼痛病患需要藥物治療外,多數皆能與乳房疼痛和平共處。

許多婦女因為乳癌發生率高,會擔心乳房疼痛是否得到乳癌,對於醫師來說,會擔心自己身體的病人,反而比較不會拖延就醫時間。台灣就醫可近性高,做個乳房的檢查並不會耗費非常多時間,但是可以讓病人心情放鬆,減少對於罹患乳癌的恐懼。


延伸閱讀:






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淺談男女跑者受傷的風險

 




現在就預防或是延遲未來疾病的發生,運動及飲食是個很明確的方法之一。只要談到到運動,就會有運動傷害的出現。就像我們每天出門,也有車禍的風險,但是我們還是每天出門上班、上學,以長期身體紅利來說,運動帶來的好處,還是遠高於不運動的壞處(過度運動不算)。


跑步算是一個非常常見的運動方式,常常可以看到清晨及晚上,在操場、河濱公園、校園等適合的場地,不分男女老幼在從事跑步運動。假日也可以看到台灣各地再舉辦路跑活動。跑步可以算是所有運動中,相對簡單好上手的運動。


然而,跑步也被認為是容易受傷的運動,有的資料顯示,跑步運動會有高達8成的人,會有受傷的情形,對於受傷的定義可以很寬鬆(人數變多),也可以要有醫學上的證據才算是受傷。寬鬆的來說,肌肉酸痛就可以算是一種受傷的表徵,但是寬鬆的話,幾乎多數運動都會有不小的受傷機率。


過度訓練、之前有受傷過、過度肥胖都可能會造成跑步受傷,跑步受傷被認為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像是營養攝取不足、在賽季減肥,就很可能造成疲勞性骨折,尤其是在女性跑者身上。有些教練缺乏運動營養的知識,讓選手在賽季進行高強度的訓練,並且鼓勵減重以求在賽場上最佳的表現,常常可以看到在賽前就受傷因而被迫放棄比賽。


不同研究,有不同的受傷比例,從20%-80%不等。足底筋膜炎、骼脛束摩擦綜合症、髕骨股骨症候群、脛前疼痛、疲勞性骨折、各種肌群拉傷等等,為跑步最常見的受傷成因,多數只需要休息就能恢復。





男女跑者易受傷部位不同


在小於10公里的比賽距離上,女性較容易受傷,然而超過10公里後,男性跑者反而受傷風險是比女性高。然而,較長距離男性比較容易受傷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較高的跑步訓練量導致,有的研究認為每週超過64公里、有的則認為96-112公里是容易受傷的一個界(這些數據應該都是英哩轉換)。

目前無法證明,性別會影響跑步受傷的機率,但是不同性別常見受傷的部位卻可能不同。男性比女性更常見阿基里斯腱的傷害,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骨頭受傷(女性運動員三病症:活動力低下、經期混亂、低骨質密度)。

女性運動員三病症非常容易出現在女性跑步運動員身上,尤其是年輕的女跑者,因此補充足夠的熱量、鈣質,不要在賽季隨意減重(減重可以在非賽季,小心、有計劃地去進行)。Nike 奧勒岡計畫的Mary Cain事件,再次告知我們運動營養以及教練是否對女性運動員有足夠傷害認知的重要。

對於跑步運動來說,阿基里斯腱相當重要,跑步前進的推蹬、著地時吸收力量及儲存彈性動能都需要阿基里斯腱的幫忙。但是阿基里斯腱是血液相對不豐富的組織,如果過度使用就很容易造成受傷,每年約有5%的跑者有阿基里斯腱受傷。

女性跑者容易有骨頭受傷,或許可以用熱量攝取不足來說明,男性跑者較容易有阿基里斯腱受傷,卻沒有很明確的解釋。有些假說討論男性比較容易阿基里斯腱受傷的原因,一種說法是男性整體跑步訓練量比女性大,另外也有假說是男女賀爾蒙不同,而導致韌帶復原速度快慢落差。




高跑量真的是受傷成因嗎


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說法,每週跑步超過64公里就被認為有可能導致受傷,但是跑步的方式有很多種,有人只是每週數天輕鬆慢跑、有人有輕鬆跑也有高強度的間歇訓練,輕鬆跑給身體的壓力跟間歇跑顯然不同,雖然研究認為,高強度的練習,不會導致較高的受傷機會,但是研究歸研究,有些東西無法用科學證明,並不一定代表不存在,現在無法證明,或許未來就能確認是有差別。

高速跑步時,身體運用肌肉、落地的方式都可能會改變,對於下肢不同步部位受力理論上也會有別於輕鬆跑。如果每週同樣跑64公里,訓練的方式不同,身體承受的壓力也不同,受傷的風險似乎也會不同。因此畫了一條64公里或是112公里的線,似乎不能真正反映受傷風險的大小。

跑步每週跑量不要增加超過10%,是一直被大家掛在嘴上的硬道理,卻沒有很明確證據可以支持這樣的說法,還是要根據每個人原本的運動習慣、強度、身體狀況去做增減,有時候參加跑團、跑班、校隊訓練,為了跟上大家的進度,沒有注意到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應該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有不同訓練強度,而不是遵守一個沒有辦法證明的說法去進行訓練。

多數研究都是用一般市民跑者來當作研究對象,這些人要上班要練習跑步,64公里對多數人來說已經不算少,但是菁英或是進階跑者,輕鬆就可以每週破百公里的訓練量,把這些人放在同一個天秤上,似乎不怎麼合理。研究又很少有大量的資料去研究菁英及進階跑者,他們受傷風險的跑量該設在多少?




像是跑場馬拉松,菁英選手已經跑完了42公里,而賽道上多數跑者才在半馬21公里處附近,兩者單純用公里數來看受傷風險似乎並不恰當。每週不要跑超過多少公里,才比較不會受傷,雖然研究畫了一條界線出來,但是資深的跑者可能一小時輕鬆跑可以跑12公里,剛開始訓練的人卻只能7、8公里,用訓練時間及強度來看,可能又可以畫出不一樣的風險線。

跑界一直有:「減重1公斤,馬拉松快3分鐘」的江湖傳聞,這樣的說法要看身體減重是減到什麼東西,如果減少了肌肉及骨骼的重量,在跑步時沒有足夠的肌力,可以去支撐訓練的衝擊,骨頭也無法承受每一次觸地的壓力,很容易就看到骨折、骨裂的產生。

「減重1公斤,馬拉松快3分鐘」的說法,已經讓我們三不五時就可以看到亂減重的慘案,但似乎這樣的事情卻沒有因為有前車之鑑而減少,而教練也一直把這樣受傷的跑者歸類為他們個人問題。對於跑者尤其是女性,不要在賽季進行減重是需要被積極倡導的觀念。如果因而重複受傷,只會消磨這些人對於跑步的熱情,因而退出這項運動,失去鼓勵每個人出來運動的美意。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