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台灣第一次 由專業教練配合醫師教練幫助你控制血糖





小心糖尿病就在你身邊


根據台灣政府的統計資料,台灣有超過200萬人有糖尿病,且是10大死因的第5名。糖尿病患因為長期需要使用藥物,以及處理糖尿病所產生併發症所消耗的醫療資源,2016年對於單一疾病的支出,糖尿病佔據第3名且消耗250億健保支出。並且第一名為慢性腎臟疾病(含洗腎病人),在2017年消耗近500億。如果糖尿病沒有好好控制,是有可能造成腎臟病甚至導致洗腎。
因此,因為糖尿病造成醫療資源的消耗,是非常可觀的。

超過200萬人被診斷為糖尿病,意味著,看著文章的人、或是你身邊的親人、平常吃飯的朋友,應該有人是糖尿病患者。或許因為台灣健保便宜,常常在醫療現場可以看到,沒有在控制血糖的病人。

糖尿病如果控制不佳,長期以往可以產生一長串的併發症,從中風、心肌梗塞、視力受損、腎臟疾病、糖尿病足等疾病。糖尿病連帶造成醫療支出、病人本身及家人工作上的損失基本上無法估計。如果能讓糖尿病患者變健康,整體社會的損失一定會有明顯的下降。




傳統治療方式


糖尿病的控制,基本上是以藥物、飲食、運動為主。在看診時,醫生會根據長期的血糖控制效果去調整藥物。但是飲食、運動這就只能靠病患自己對於疾病控制的認知及意志力了。常常看到身邊的人,沒有每天量測血糖,沒在注意口慾,只有在定期拿藥前控制飲食,造成看診當天血糖數字不差,但是一抽糖化血色素(3個月的平均血糖),這樣自欺欺人的做法就會被看破手腳。

這時候醫師或許就要加藥、或是跟病患討論是否使用胰島素。不少病患對於胰島素非常抗拒,也對於糖尿病可以產生的併發症沒有足夠的認識,不少人認為施打胰島素就是沒救了。這有時候會喪失治療的先機。

個人也看過營養師對於病人的衛教,我當然相信所有營養師所秉持的專業,但像我是個非常愛吃水果的人,要我一餐只吃一顆柳丁,這種折磨絕對無法接受。我認為過度嚴格的飲食控制,雖然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但對於大多數的病患是無法長期做到的。如果能告訴病患以週為單位,一週偶爾(2成的飲食)稍微放寬標準,其他8成的時間遵守飲食規範,是相對比較能夠做到的事情。




並且也應該告知病患盡量吃有益的食物,避免相對不健康的食物,原則如下:

高品質的食物:

  1. 蔬菜(根、莖、葉都算)
  2. 水果
  3. 種子類(花生、腰果、堅果)
  4. 瘦肉、魚肉
  5. 全穀類(全麥、糙米)
這些食物基本上越前面的位階越高,蔬菜應該比水果攝取更多,水果比種子類更多攝取量。而市面上稱為全麥的,不一定是真的全麥,這一點可能要稍微留意。

低品質的食物:
  1. 精製穀物(白米飯、一般麥片)
  2. 肥肉(和牛、五花肉、東坡肉)
  3. 糖果零食
  4. 油炸物
由上往下,越來越差。零食糖果基本上是能量炸彈,由炸物可以讓原本的食材,透過油脂增加到原本熱量的近一倍。糖、脂肪、鹽:食品工業誘人上癮的三詭計一書上所描述,油、糖可以讓人喪失飽足感,吃進更多的熱量。

傳統醫療上,我們除了使用藥物、對病人做飲食衛教,並告知病人要運動,但是我們並沒有告知病人要怎麼運動,有流汗就算運動?運動30分鐘要做甚麼?操場散步算嗎?阻力訓練會不會受傷?強度要怎麼抓?多數的醫師無法告知病人這樣的資訊。




除了藥物、飲食,我們忽略了運動控制


糖尿病的運動指引上寫著,一週要有氧運動150分鐘,阻力訓練2-3天。其中阻力訓練要6至8成最大肌力,做8至10個不同訓練1至3次,對於多數病人或是醫師,這是火星文吧。

另外有氧運動一樣有強度的問題,不是流流汗就好。不少跑半程馬拉松(21公里)的業餘運動員,可能一週也就只有跑150分鐘,在運動指引上建議最好要300分鐘,這個是連跑全程馬拉松(42公里)的人都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而我們多數的病人都沒有運動習慣,我們卻要一個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做這麼複雜的運動課表,然後會不會受傷呢?

看到這樣複雜的課表,相信多數的人都會不知所措。怎樣安全測出最大肌力、有氧運動的安全強度,都需要相對專業的教練幫忙,並且以此作為之後課表設計的基礎。這一直是傳統醫療端無法做到的事情,因此我們需要改變。

運動可以改善糖尿病控制的品質,甚至可以減少藥物使用,這對於個人或是整體國家醫療費用支出都是有益無弊的事情,也已經經過無數醫學論文的證實有效。但是這需要醫師與專業教練的合作,才能顧到安全以及效果。




台灣第一次 教練與醫師一起執行運動處方


台灣、甚至全球各地對於教練證照的認定都沒有一致的標準,無法說拿出4大證照的教練就很厲害,沒有的人就沒有實力。現在台灣的教練不少是週末花個3萬塊,經過簡單考試或是根本沒有考試就可以獲得一張教練證照。因此要能找到能讓醫師信服(尤其我們的醫師都有一直在念運動相關書籍)、願意合作的教練並不容易。

蓬勃的教練基本上是由ETSU(東田納西州立大學)系統所訓練出來,而其中 Dr. Kimitake Sato在台灣長期指導教練們。ETSU為美國奧運選手的訓練基地,學術與實務結合讓這樣的體系教練,不管是課程訓練還是運動科學知識,都是非常扎實的。

台灣各地不少教練都有參加過Dr. Kimitake Sato的短期訓練營,我們合作的教練長期接受Dr. Kimitake Sato的教導,會讓我們的教練優於一般教練。教練證照中,被認為最難考的一張就是NSCA-CSCS,而NSCA與ESTU有極深的淵源,在這樣的體系下,能確保病人獲得正確且合適的訓練,不但要達到效果且要避免受傷。

一般健身房或是工作室也會有些病患去運動,但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是否合適做比平常更強的運動?會不會因為運動導致危險?這些部分就是由我們醫師與教練一起討論課表,讓課表符合一般人日常生活可以運用的時間,讓這樣的運動可以長期維持,盡量不要對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如果真的要每個人都每週運動6小時以上,多數人想必無法長期維持,因此先求有再求好)。

我們醫師的腳色也不會單單只是衛教、篩選合適病人、與教練一起編輯課表而已,我們的教練會以漸進式(週期化訓練)的方式訓練病患,而每一次增加強度的訓練,我們醫師都會在場一起訓練,確保病人安全。現場也會設置好簡易器材,來預防低血糖以及處理其他的不適。

因為我們需要病人每週至少運動3次,願意一起跟我們努力的病患,我們會讓他們在運動前、中、後測量血糖,病人雖然不一定能達到每天測量的標準,但至少每週有3次的血糖紀錄,讓病人更注意自己的血糖狀況,也能藉此看到病患血糖的長期趨勢,讓原本照顧病患的醫師可以以此調整藥物。

我們更希望可以藉由這樣的契機,讓病人誠實面對自己,不是每3個月去醫院拿藥的前幾天,才好好注意飲食,不只要當天血糖數字漂亮,更要糖化血色素也能達標。病人可以更健康,減少藥物或者胰島素的使用,更能降低家人的負擔,也能減少國家的健保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