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0年4月19日 星期日

不運動會增加乳癌患者死亡風險





癌症長期位於10大死因之首,乳癌又是女性最常發生的癌症,且為女性癌症第四大死因,隨著病患意識及癌症篩檢進步,多數乳癌患者可以在早期被發現,雖然擁有很漂亮的五年存活率,但是身體上仍然像是有個不定時炸彈,隨時要面對乳癌復發或是另一側乳房有乳癌發生的心理壓力。

病患常常會想要知道,他們過去做了什麼所以導致癌症,但很多風險並不一定可以考證,也不一定能有所改變,像是初經的年齡、是否有生過小孩。我們或許可以改變飲食,讓病人減肥,讓未來復發的風險降低。(肥胖也是得到乳癌的風險因子之一,而有超過5成的病人在治療期間變胖)

運動證明可以讓癌症病人提升生活品質,像是減少憂鬱、降低疲憊感,甚至可以增進化療的療效。運動更可以讓病人減少肥胖的程度,理論上可以降低病患乳癌復發的機率。目前認為運動可以減少女性荷爾蒙、胰島素、leptin(瘦體素)的濃度,進而降低乳癌風險。




不運動的乳癌病人



一項針對全球乳癌病患的資料分析,從1990年及2015年近300萬名乳癌病人的資料,可以發現在這25年間乳癌的病人人數及發生率是明顯增加。這25年乳癌患者因各種原因死亡的人數成長了70%,這當然跟診斷技術普及、人口老化有所相關,但是不管是絕對數字還是發生率、死亡率都是讓人不安的。

1990年預估80多萬人的乳癌病人因為不運動而死亡,而2015年則有120萬人之多,占整體乳癌死亡人數的12%。2015整體乳癌因為不運動而死亡的比例是相對下降,可能近年鼓勵病人多運動,或是運動風氣盛行,讓病人生病前養成的運動習慣可以延續到生病後。

研究發現在診斷前有運動習慣的人,較會保持化療中及後續的運動習慣。如果在化療期間仍然可以維持運動習慣,可以明顯降低吐藥的使用,較不會有噁心腹瀉的情況。不易發生嗜中性球低下發燒(Febrile Neutropenia)、調整化療藥物劑量的比例較低,也不易因此需要暫停化療,因而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乳癌病人如果能每週進行8小時以上中強度運動,他們不管是停經與否、BMI高低、可否接受賀爾蒙治療,他們整體的死亡率都是明顯降低。同時也發現,隨著年紀的增長,不運動比例增高,因為不運動造成的死亡率也明顯增加。因此對於高齡的乳癌病患,更應該要讓他們增加活動,不管是對於癌症的治療或是其他疾病,都可以帶來明顯的好處。




診斷後運動可以亡羊補牢嗎


不少研究都顯示在癌症診斷前有運動習慣的病人,整體及癌症存活率都較高,但是對於癌症診斷後才開始運動的研究相對是比較少的。以乳癌來說,就算在診斷過後才開始運動,理論上還是可以降低女性荷爾蒙濃度,降低肥胖體態,增進免疫力,進而減少復發及轉移機率。

一項德國針對2000多名乳癌者超過10年的追蹤研究,把病人分為診斷前有運動、診斷後開始有運動,運動量以運動減少、運動不足、增加運動量、運動足夠等四個組別,去分析研究她們整體的存活率及乳癌存活率。運動是否足夠,以WHO定義的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為標準。

不意外地在運動足夠的族群,有較低的BMI數值;高中及大學教育以上的族群最會因為乳癌,而改變行為去運動;運動量足夠跟運動量增加的族群,有較少的糖尿病及骨質疏鬆狀況;運動充足的病人更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只有18%的病人運動量足夠,有17%的病人增加運動量。

整體死亡風險、乳癌死亡風險、復發風險都是增加運動的病患最低,運動足夠的病人風險也是相對較低,而減少運動的病人風險有些微降低,但是不是很明顯。

乳癌診斷前後運動量都充足的病人,整體死亡風險、乳癌死亡風險、復發風險都會降低;乳癌診斷前有運動,診斷乳癌後中斷的病人,整體死亡風險、乳癌死亡風險、復發風險都沒有明顯差異,顯示持續保持運動的重要。

原本運動不充足的病人,在乳癌診斷後開始認真運動,她們的整體死亡風險、乳癌死亡風險、復發風險可以降到所有分類裡最低。所以運動永遠不嫌晚,只要願意去做改變。




輕度運動就有效果


乳癌病人在得病後,超過半數體重增加3-6公斤,增加的體重多數為脂肪,這對整體健康有不良影響,而且會增加乳癌復發的機率。只有1/3乳癌病患有在進行規律的運動。人不運動的理由百百種,但是對於已經是重症病患的病人,運動可以帶來的好處明顯擺在眼前,讓那2/3不運動的病患踏出第一步,或許我們可以先從簡單的活動開始,一下就要舉起啞鈴、槓鈴可能會讓她們卻步。

研究發現,對於乳癌病患,在家運動可能是一個很容易執行,而且費用非常便宜的執行方式。可以在家裡爬樓梯,或是在家附近走路30分鐘左右,就可以減少不運動所帶來的傷害。讓這2/3不運動的病患開始運動,就能達到控制體重,甚至是增強免疫力的效果。

雖然研究發現在家簡單的運動是有所效果,但是基於這些病人可能原本都沒有運動習慣,光是走路就可以產生效果,再加上研究多為3個月,少數達到12個月,後期走路可能就會喪失新手效應的好處,如果要維持運動帶來的效果,可能就需要肌力訓練、有氧訓練來維持有效的運動刺激。




乳癌雖然病人數眾多,但是如果早期診斷及治療,五年的存活率可以說是在主要癌症裡少見非常成功。手術、化療、電療、標靶治療等等治療方式,讓乳癌病人開始不只是希望能夠活下來,而是能不能活得更健康、更有生活品質。

運動可以改善乳癌病人的生活品質,已經是一再被強調的事實,但是只有1/3左右的病人能有動力去進行長期足夠的運動。可能是病人本身沒有獲得這樣的知識,也可能是工作及家庭無法顧及,但是身為醫師應該要去補足病人知識上的落差,也提供病人可以在家爬樓梯、走路等選項,或許強度、效果並不令人滿意,但有動總比沒動好。

雖然現在乳癌治療效果極佳,但是所有的癌症平均會減少病人約7年的壽命,或許運動加上現在已經頗有成效的治療方式,我們可以將減少的壽命追回來。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Mortality and years of life lost due to breast cancer attributable to physical inactivity in the Brazilian female population (1990–2015)


2020年4月6日 星期一

跑步到底該不該進行肌力訓練





為什麼要肌力訓練


對於長跑是否要肌力訓練,已經是吵了超過50年的話題。雖然多數的書籍及研究,已經認為肌力訓練是長跑訓練的必備訓練之一,但是多數人還是認為肌力訓練會造成肌肥大,讓長跑的時候增加身體負擔而無法跑更快,事實上體重增加反而會增加跑步經濟性,過輕的體重跑步經濟性反而較差。

菁英選手看起來都非常精瘦,更加深長跑不需要肌力訓練的印象。多數長跑者對於肌力訓練的印象,多停留在健身房裡肌肉線條粗曠的刻版印象,事實上肌力訓練不是要跑者舉起跟那些肌肉男一樣的重量,而是根據自身體重的倍數來衡量。

肌力訓練到底種不重要呢?結論應該是超級重要,而且文獻已經多到跟山一樣高了。肌力訓練已經比以往更加被重視,但是台灣跑步訓練營或是跑班,都還是以徒手肌力訓練,最多再加上彈力帶為主要訓練方式。這跟我們認知的肌力訓練有非常大的差距。

常見的幾個肌力訓練評估標準,一個好的運動員至少要能深蹲1.5倍自體體重(1RM),臥推1倍體重,當然肌力訓練不只這些項目,現代對於運動員的要求已經跟過往不同,要有力量、速度要快、靈活度要夠。




肌力訓練對於長跑運動的好處,可以降低跑步的疲勞、增加下肢的剛性(stiffness)、增加神經肌肉的整合性(現在這個能力被認為是耐力運動好壞的兩大要素之一,另一個為能量系統)。要有好的運動表現,勢必要做肌力訓練,而空手肌力訓練對於神經肌肉整合的刺激會不足夠,等於少了一個可以幫助運動表現的能力。

有研究將18名能10公里能跑在40分鐘左右的運動員分組,一組進行原本他們舊有的課表,一組則請教練讓他們一週做2次肌力訓練,經過8週的訓練過後,有進行肌力訓練的選手,在10公里的測驗平均進步了65秒。而以賽道上表現來看,成績能進步的主因,來自最後3公里能夠維持原本或是更高的速度完賽。因此對於想要在長跑上能夠有好表現的人,應該要有合適的肌力訓練計畫。簡單的分腿蹲、橋式棒式對於初學者有效,但是運動一段時間的跑者並不適合這樣低度刺激的訓練。



肌力訓練對身體產生的改變





長久以來,耐力運動者對於是否該肌力訓練,一直爭論不休。雖然多數的跑步書籍,已經將肌力訓練納入訓練的一環,但多數為空手負重的訓練。對於沒有進行過任何肌力訓練的跑者,一開始徒手訓練是會有一定效果,但是經過幾個月後,這樣的訓練已經無法對身體產生足夠的刺激,讓身體的肌肉更加強健。

耐力運動是否該逐漸進行較高重量的肌力訓練,我們可以從肌力訓練對於身體產生的生物適應來探討。身體面對外來的刺激,會造成細胞內DNA節錄不同基因片段,進而產生相對應的蛋白質以及改變身體細微結構來對應,進而對耐力運動表現產生影響。

根據研究,當進行2週以上的肌力訓練後,身體會對肌力訓練開始產生特定的生物適應,而這些生物適應跟跑步等耐力運動產生的適應機轉並不相同,肌肉的直徑及整體重量都會增加。更多的肌肉量也就更能產生更大的力量,也就需要更重的訓練重量,來對這些肌肉產生足夠的刺激。而一般而言,單純的耐力運動訓練,並不會產生這樣的肌肥大作用(仍然有但是沒有這麼明顯)。

肌力訓練只是蓋房子的動作,除非你做的運動是健力、健美,否則較大肌力是無法轉化成為專項運動的成績,仍然要進行專項轉化的訓練。跑步需要需要推蹬、穩定核心、落地需要穩定的骨盆,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肌力去做維持,能更徵招出最多的肌肉一起出力,勢必能創造更好的成績,同時透過肌力訓練,可以在長跑的過程中避免肌肉疲勞(撞牆)。

如果只進行有氧訓練,身體的肌肉得到不同刺激,會努力增加肌肉內的代謝酵素及粒線體數量,讓身體可以快速產生跑步所需要的能量,同時增加微血管密度,讓肌肉組織可以順利進行新陳代謝。一直以來,為數不少的教練及從事耐力運動的運動員,都認為進行肌力訓練,會危害到他們長跑的表現。





錯把初期研究當結果-肌力訓練跟耐力訓練互斥


1970年代,大學教授Robert Hickson在長期跑步之後發現自己的肌肉量下降,於是做了個研究,發現跑步會對肌力成長產生負面影響。這樣的研究結果開始在跑步圈流傳,認為肌力及跑步訓練是相互排斥,有氧訓練也應該要跟無氧訓練分開。

跑者不該練太多重量訓練,增加肌肉會讓跑步的負擔更高,會影響跑步成績已經變成多數跑者的信條。但是Hickson後續的研究發現,經過10週的重訓,跑者可以在Vo2Max的強度下,多跑12%的時間。

Hickson後來又找了長期進行跑步訓練的跑者,讓他們接受10週的實驗,實驗組每週額外進行三次的肌力訓練,原本的跑步訓練繼續維持,結果發現可以讓這些有進行肌力訓練的跑者,跑步成績進步13%。而為何一開始Hickson的研究耐力運動跟肌力訓練會互斥,經過分析實驗設計,發現可能是過度訓練導致恢復不足,而非肌力訓練會危害到耐力運動。




Marathon is a power game


影響長跑運動成績的因素很多,但是可以簡單分為能量系統及神經肌肉系統。過往我們的間歇跑、長跑很多著重在訓練能量系統(但是卻沒有好好運動補給,黑人問號),而神經肌肉系統訓練在台灣可以說是被長期忽略,不少選手也不知道該如何好好肌力訓練。

有效的肌力訓練(不是練健力、健美,訓練目標不同方式也不同),可以:

  • 增進跑步經濟性
  • 增加乳酸代謝速度(提高乳酸閾值)
  • 增進最大速度
  • 增加肌肉抵抗疲乏的能力
  • 增加無氧運動能力

肌力訓練,可以帶來的成績效益比多數跑者想像還大。核心穩定,讓每踏下的一步,阿基里斯腱可以吸收更多的能量,讓同樣速度需要的能量更少,骨盆更加穩定,每一步的觸地時間更短,可以計算看看每減少0.1、0.2秒的觸地時間,對於馬拉松可以進步的時間有多少。更好的肌力,讓跨出的步幅更大,如果每一步可以因此增加1公分,完賽時間的差距,就可能是2到3分鐘的不同。要增進馬拉松成績,除了練跑更要合適的肌力訓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