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台灣第一次 由專業教練配合醫師教練幫助你控制血糖





小心糖尿病就在你身邊


根據台灣政府的統計資料,台灣有超過200萬人有糖尿病,且是10大死因的第5名。糖尿病患因為長期需要使用藥物,以及處理糖尿病所產生併發症所消耗的醫療資源,2016年對於單一疾病的支出,糖尿病佔據第3名且消耗250億健保支出。並且第一名為慢性腎臟疾病(含洗腎病人),在2017年消耗近500億。如果糖尿病沒有好好控制,是有可能造成腎臟病甚至導致洗腎。
因此,因為糖尿病造成醫療資源的消耗,是非常可觀的。

超過200萬人被診斷為糖尿病,意味著,看著文章的人、或是你身邊的親人、平常吃飯的朋友,應該有人是糖尿病患者。或許因為台灣健保便宜,常常在醫療現場可以看到,沒有在控制血糖的病人。

糖尿病如果控制不佳,長期以往可以產生一長串的併發症,從中風、心肌梗塞、視力受損、腎臟疾病、糖尿病足等疾病。糖尿病連帶造成醫療支出、病人本身及家人工作上的損失基本上無法估計。如果能讓糖尿病患者變健康,整體社會的損失一定會有明顯的下降。




傳統治療方式


糖尿病的控制,基本上是以藥物、飲食、運動為主。在看診時,醫生會根據長期的血糖控制效果去調整藥物。但是飲食、運動這就只能靠病患自己對於疾病控制的認知及意志力了。常常看到身邊的人,沒有每天量測血糖,沒在注意口慾,只有在定期拿藥前控制飲食,造成看診當天血糖數字不差,但是一抽糖化血色素(3個月的平均血糖),這樣自欺欺人的做法就會被看破手腳。

這時候醫師或許就要加藥、或是跟病患討論是否使用胰島素。不少病患對於胰島素非常抗拒,也對於糖尿病可以產生的併發症沒有足夠的認識,不少人認為施打胰島素就是沒救了。這有時候會喪失治療的先機。

個人也看過營養師對於病人的衛教,我當然相信所有營養師所秉持的專業,但像我是個非常愛吃水果的人,要我一餐只吃一顆柳丁,這種折磨絕對無法接受。我認為過度嚴格的飲食控制,雖然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但對於大多數的病患是無法長期做到的。如果能告訴病患以週為單位,一週偶爾(2成的飲食)稍微放寬標準,其他8成的時間遵守飲食規範,是相對比較能夠做到的事情。




並且也應該告知病患盡量吃有益的食物,避免相對不健康的食物,原則如下:

高品質的食物:

  1. 蔬菜(根、莖、葉都算)
  2. 水果
  3. 種子類(花生、腰果、堅果)
  4. 瘦肉、魚肉
  5. 全穀類(全麥、糙米)
這些食物基本上越前面的位階越高,蔬菜應該比水果攝取更多,水果比種子類更多攝取量。而市面上稱為全麥的,不一定是真的全麥,這一點可能要稍微留意。

低品質的食物:
  1. 精製穀物(白米飯、一般麥片)
  2. 肥肉(和牛、五花肉、東坡肉)
  3. 糖果零食
  4. 油炸物
由上往下,越來越差。零食糖果基本上是能量炸彈,由炸物可以讓原本的食材,透過油脂增加到原本熱量的近一倍。糖、脂肪、鹽:食品工業誘人上癮的三詭計一書上所描述,油、糖可以讓人喪失飽足感,吃進更多的熱量。

傳統醫療上,我們除了使用藥物、對病人做飲食衛教,並告知病人要運動,但是我們並沒有告知病人要怎麼運動,有流汗就算運動?運動30分鐘要做甚麼?操場散步算嗎?阻力訓練會不會受傷?強度要怎麼抓?多數的醫師無法告知病人這樣的資訊。




除了藥物、飲食,我們忽略了運動控制


糖尿病的運動指引上寫著,一週要有氧運動150分鐘,阻力訓練2-3天。其中阻力訓練要6至8成最大肌力,做8至10個不同訓練1至3次,對於多數病人或是醫師,這是火星文吧。

另外有氧運動一樣有強度的問題,不是流流汗就好。不少跑半程馬拉松(21公里)的業餘運動員,可能一週也就只有跑150分鐘,在運動指引上建議最好要300分鐘,這個是連跑全程馬拉松(42公里)的人都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而我們多數的病人都沒有運動習慣,我們卻要一個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做這麼複雜的運動課表,然後會不會受傷呢?

看到這樣複雜的課表,相信多數的人都會不知所措。怎樣安全測出最大肌力、有氧運動的安全強度,都需要相對專業的教練幫忙,並且以此作為之後課表設計的基礎。這一直是傳統醫療端無法做到的事情,因此我們需要改變。

運動可以改善糖尿病控制的品質,甚至可以減少藥物使用,這對於個人或是整體國家醫療費用支出都是有益無弊的事情,也已經經過無數醫學論文的證實有效。但是這需要醫師與專業教練的合作,才能顧到安全以及效果。




台灣第一次 教練與醫師一起執行運動處方


台灣、甚至全球各地對於教練證照的認定都沒有一致的標準,無法說拿出4大證照的教練就很厲害,沒有的人就沒有實力。現在台灣的教練不少是週末花個3萬塊,經過簡單考試或是根本沒有考試就可以獲得一張教練證照。因此要能找到能讓醫師信服(尤其我們的醫師都有一直在念運動相關書籍)、願意合作的教練並不容易。

蓬勃的教練基本上是由ETSU(東田納西州立大學)系統所訓練出來,而其中 Dr. Kimitake Sato在台灣長期指導教練們。ETSU為美國奧運選手的訓練基地,學術與實務結合讓這樣的體系教練,不管是課程訓練還是運動科學知識,都是非常扎實的。

台灣各地不少教練都有參加過Dr. Kimitake Sato的短期訓練營,我們合作的教練長期接受Dr. Kimitake Sato的教導,會讓我們的教練優於一般教練。教練證照中,被認為最難考的一張就是NSCA-CSCS,而NSCA與ESTU有極深的淵源,在這樣的體系下,能確保病人獲得正確且合適的訓練,不但要達到效果且要避免受傷。

一般健身房或是工作室也會有些病患去運動,但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是否合適做比平常更強的運動?會不會因為運動導致危險?這些部分就是由我們醫師與教練一起討論課表,讓課表符合一般人日常生活可以運用的時間,讓這樣的運動可以長期維持,盡量不要對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如果真的要每個人都每週運動6小時以上,多數人想必無法長期維持,因此先求有再求好)。

我們醫師的腳色也不會單單只是衛教、篩選合適病人、與教練一起編輯課表而已,我們的教練會以漸進式(週期化訓練)的方式訓練病患,而每一次增加強度的訓練,我們醫師都會在場一起訓練,確保病人安全。現場也會設置好簡易器材,來預防低血糖以及處理其他的不適。

因為我們需要病人每週至少運動3次,願意一起跟我們努力的病患,我們會讓他們在運動前、中、後測量血糖,病人雖然不一定能達到每天測量的標準,但至少每週有3次的血糖紀錄,讓病人更注意自己的血糖狀況,也能藉此看到病患血糖的長期趨勢,讓原本照顧病患的醫師可以以此調整藥物。

我們更希望可以藉由這樣的契機,讓病人誠實面對自己,不是每3個月去醫院拿藥的前幾天,才好好注意飲食,不只要當天血糖數字漂亮,更要糖化血色素也能達標。病人可以更健康,減少藥物或者胰島素的使用,更能降低家人的負擔,也能減少國家的健保支出。




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青少年長跑訓練(一) 個體青春期的差異及不同的訓練目的





印象中的體育班


我們對於體育班的刻板印象是什麼,或許是那些我們在早上上學時,已經不知道在操場揮汗練習多久的同學,9點10點才進入教室,下午兩點又回到操場練球跑步。當我們放學去網咖、補習班時,他們還在為了比賽練習。

我們舊有的認識,體育班可能是那些不讀書、家境沒那麼好、四肢發達的一群人。他們不跟著我們一起準備升學,我們的生活可能跟他們沒有交集(除了體育課要跟體育班搶場地時有交集外)。但這些狀況開始有些改變。

教改似乎造成體育不再是體育班的事情,學習運動變成升學的評量標準之一,體育也需要補習的滑稽現象開始出現(厲害了我的國也有類似的情況,不過在2018年終止了體育專長加分)。不管是為了升學,還是讓小孩強健體魄、增強團隊合作及溝通的能力,體育被越來越重視。

或許大家對於競技運動員還不是那麼了解,體育班的刻版印象相信還是留存在大多數人腦袋中。多數人希望體育課不要再變成數學課,體育班也不要整天都在運動(不是每個運動員都能成為職業選手,可能受傷或是天賦不足,如果能在學生時代多元準備,不會畢業即失業,才不至於讓父母不讓小孩投入體育),讓全民皆運動員的時代能早日到來。

隨著全球化的浪潮,大學入學的標準不再會只是標準化測驗而已,雖然中國取消體育大考加分的項目,在去標準化測驗的時代(美國前20名大學,在2018暑假就有複數的學校取消SAT的成績要求),除了書要念得好,非學術項目能增加入學競爭力,在美國學生運動員可以有比一般人更容易入取頂尖大學的趨勢

傳統體育班,一天練習超過6小時是家常便飯,這很有可能會造成過度訓練,讓在成長中的孩子產生不可恢復的傷害,更可能讓學習階段的孩子因而沒有時間、體力念書或社交。國外並非沒有體育班,但是學術及體育相對均衡。

未來我們都可能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學習運動,但我們都不希望我們的孩子過度訓練,也都希望他們能夠享受童年。或許我們能參考國外對於青少年的長跑訓練建議,從中找到一些答案。




青春期


如果沒有仔細去查,或是對於紀錄特別有研究的人,可能都會被青少年的長跑成績嚇到。10歲前的男女兒童,可以跑出破三的成績,14歲的女孩可以跑出2:33的成績,這樣的成績已經足以以菁英選手的身分出賽。

讓青春期前後的孩童、青少年在長跑上可以跑出嚇死人的成績,主要跟青春期前運動員的有氧系統已經相對成熟。當超過5000公尺距離的比賽,成人利用超過95%的有氧系統作為能量來源,因此青春期前的運動員,除了身體還未完全發展,少了成熟的無氧系統外,經過訓練是可以跑出相當出色的成績。

青春期是會造成身體的改變,男生身體肌肉量會增加,女生體脂肪比例上升,這些都反映在青春期前後男女成績產生的差異。但是每個人進入青春期的時間不一,尤其女生通常早於男生,這也都會反映在成績上,有可能同年齡女生因為發展較早,產生明顯的進步,而男生身體發展速度還沒那麼快,因而可能在田徑隊上成績落後。

青春期的青少年,可以一年長高10公分,這會讓運動員可能產生身高長高,但肌肉的強度沒有跟上(核心、四肢肌力),因此雖然長高,但成績卻不一定有等比例的進步。因此青春期對運動員而言,都會有身體、心理面對巨大改變的情形,教練必須對於學生出現第二性徵,要有更敏銳的觀察,根據身體心理的變化而給予不同課表或是訓練,而非每個人都是一樣的訓練排程。




訓練原則


對於學生運動員,在這個階段應該是以培養興趣,養成長期運動習慣為目標,讓他們感受到運動所帶來的快樂。學生運動員的運動生理上,和成人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因此訓練的元素都大同小異。但是這個階段過度訓練,可能會導致喪失對運動的熱情,身體賀爾蒙的改變,甚至造成骨頭的生長板破裂無法長高。因此訓練的強度及時間都要特別被關注。




對於學生選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養成長跑的基礎體能,不要過度訓練,依照每個人的能力、狀態去調整比賽及訓練項目。如上表,一個15歲的選手,有兩年以上的跑齡,可以讓他依照能力去跑800至2英哩距離的比賽。如果一樣15歲但是跑齡不足兩年,則應該累積足夠的跑齡後再加長訓練的距離。當然對於多數人是適用如此的分類,有特殊的狀況則應該由教練及選手討論後有不同的設計 。

長跑訓練上,先從短距離練起,可以讓選手逐漸了解自己的長短能力,並且在這個階段培養配速能力。等到距離更長的比賽時,先前培養的配速能力就變得很重要。不會一起跑就爆衝,每一圈(400公尺)的配速該是多少都可以憑著體感大略知道。當距離更長時,可以有更穩定的每圈配速。

同時這個階段學習課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再訓練、休息、課業中取得平衡。一般來說,一週訓練3~4天,每天1~2小時(這似乎只是國內體育班2天的訓練量),一年訓練6~7個月。

在不練跑的季節裡,可以去從事任何運動。跑步大致是以縱向活動為主,球類運動或是其他活動,可以帶入更多的側向練習,也可以訓練到跑步所沒有使用到的肌群,這都會對日後回到賽季時有所幫助。而且這個階段應該要培養不同的運動興趣,日後如果想要專攻長跑或是球類運動,都不會有太大的落後。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TRAINING YOUNG DISTANCE RUN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