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糖尿病運動處方(資料提供:陳昱瑋醫師,資料整理陳柏長醫師)





重新看待十大死因


如果問起十大死因,多數人的直覺或是印象中,癌症始終位於榜首的位置。根據2017年的十大死因統計,癌症確實穩穩坐實榜首的位置。看統計數字,癌症死亡人數不但居於榜首,且遙遙領先肺炎、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肌梗塞)、腦血管疾病(如中風)、糖尿病。

但是,醫學上有個代謝症候群的名詞,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加上肥胖及高尿酸的這群病人。常常有其中一項疾病,就會有或是容易再得到另外一項以上的相關疾病。

有代謝症候群的病人,比其他沒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更容易得到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而肥胖會增加得到食道癌、大腸癌、乳癌等癌症的機會。因此,如果把有代謝症候群而造成死亡的病人去做劃分,人數可能反而會成為第一名。

部分癌症的治療相當先進,已經可以在治療後跟正常人差距不大;也有部分癌症致死率極高,不太需要長期與疾病抗戰(一死百了)。代謝症候群的疾病則可能跟著病人糾纏一生,需要長期抗戰,代謝症候群產生的併發症(如中風住院及其後續長期臥床的狀態),也會造成社會、家庭、個人的龐大負擔。

在少子化看起來會越來越嚴重的未來,一人生病可能就會拖垮一家人,一旦家庭被拖垮可能會進入一個負向循環,已經有書籍在探討貧窮與疾病可能會導致貧窮世襲。代謝症候群是需要長期治療、控制的疾病,越早介入未來的生活品質及併發症將會越少。

另外台灣人最害怕的洗腎,目前台灣有超過8萬人在洗腎,消耗了大量健保資源,並且造成直接或間接勞動力喪失。一般民眾常常認為洗腎是吃藥造成的,但實際上造成洗腎的成因,糖尿病約佔5成的原因,高血壓加上糖尿病佔超過6成的洗腎成因,因此治療控制代謝症候群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但是往往被民眾所忽略。


血糖控制也要贏在起跑點





現代的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教育,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許多有名的幼稚園、公私立國小國中、甚至補習班,家長都想盡辦法想要去搶名額,讓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糖尿病的治療更是不要輸在起跑點上。

在2008年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NEJM上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經過20年長期追蹤的論文,從1977年開始,他們追蹤了4209名糖尿病患者的併發症。這當中有約3000人在一開始接受了積極的藥物或胰島素治療,另外1000多人並沒有接受積極藥物治療,而是自行飲食控制或者根本沒治療。

在1997年的時候他們做了第一次的報告,有積極治療的那組相對於自行治療的病人,小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25%心肌梗塞機率降低16%。在這之後就沒有繼續要求這批病人進行原本的治療,也就是放生的概念。

再經過10年的時間,於2007年,觀察這群病人的變化。發現有積極治療的那組相對於自行治療的病人,小血管疾病及心肌梗塞機率降低的比例與10年前差不多,並且發現這段期間病人死亡率下降了13%。意思是早期治療,所帶來的好處可以維持很久,因此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運動好還是藥物治療好


既然我在推廣運動處方,或許你會期待我拿出一個證據,說不要吃藥靠運動就好。可惜我無法找到一個很明確可以支持這樣做法的文獻。目前許多的文獻認為,糖尿病一開始先施打胰島素幾週後,繼續使用口服血糖藥物治療效果會更好。

在使用口服血糖藥物同時,如果切入飲食及運動控制,可以能可以加強血糖控制,甚至可以減少或停止藥物使用。正確適當的運動,可以使糖化血色素(3個月的平均血糖數值)下降1-2%,而一般口服藥物是介於0.5-2%。因此如果病患只使用一種口服藥物,是有可能利用運動取代藥物,或是讓服用兩種藥物減少成一種。





目前醫學上的運動建議是:

  • 有氧運動:每週中強度150分鐘或高強度75分鐘
  • 阻力訓練:每週2-3次,每次5-10組肌群訓練

什麼是有氧運動的中強度或是高強度呢?最大心律目前可以套公式來計算,為:206.9 - 0.67 x 年紀,但是最大心律測量不管是套公式還是進實驗室都不易精確測量,但是可以當作一個參考數字。中強度為最大心律的50-60%,高強度為最大心律的60-85%。也可以用自我身體量表來做參考,當進行高強度時,可以說話但是會喘;進行中強度時可以平順說話,但是唱歌會喘。




有氧運動+ 阻力訓練 1 + 1 = ?


有氧運動可以幫助降血糖,阻力訓練也可以幫助控制血糖。網路上有許多文章,有的說做阻力訓練就好,有氧訓練幫助不大,反過來的論述也存在。而是事實是什麼呢?1+1可以等於2嗎?還是單做一種運動就好?

有學者找了250個病人,把病人分成三組,一組做有氧運動,一組做阻力訓練,一組兩種都做。任何一組每週都運動三次,實驗進行了22週。實驗發現糖化血色素,在有氧組上下降0.43%,阻力訓練組下降0.3%,而兩者都作則下降0.9%。因此可以發現在血糖控制上,1+1是大於2的。


網路課表隨手可得  請教練是浪費錢嗎





網路時代到來,各種資訊唾手可得。糖尿病的運動處方網路上資料也不少,照著練習就好了,何必花錢花時間請教練訓練呢?人都有惰性,除了少數人真的能規律運動外,多數人都是三分鐘熱度,很快就放棄了。

請教練的目的是,可以讓教練監控運動的強度,以求達到最好的效果,也可以避免姿勢錯誤受傷,以及過度訓練所造成的免疫力下降等問題。而醫學研究也真的有人進行這樣的研究,發現有教練一起訓練在血糖的控制上,確實效果較好。

頂尖的籃球選手也都會找教練調整,職業棒球員也都有尋求打擊守備教練的協助。一般人如果想要有最好的效果,請教練會是最有時間效益的事情。當然如果你很有意志力,也願意花時間去研究正確的作法,或許你可以自己進行訓練,而且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如果你想要有教練及醫師一起,幫忙你監控運動的強度,一般病人認為的喘,可能跟教練要的喘不一樣(強度不夠),而同時病友可能也有其他的疾病,造成一般教練不敢觸碰,因此醫師跟教練一起合作,找出適合你的強度且確保安全。則你可以報名我們的活動:


12月23日台南場衛教講座報名網址

台中運動訓練計畫報名網址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2018 ADA guideline
2010 ACSM
Health 2 sync
Ann Intern Med. 2007 Sep 18;147(6):357-69.
Diabetes Care 33:e147– e167, 2010
Arch Intern Med. 2010 Nov 8;170(20):1794-803
N Engl J Med 2008;359:1577-89
DK McCulloch - UpToDate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