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倫敦馬拉松-運動、慈善、城市觀光的融合






倫敦馬應該是6大馬中,台灣人最少人去比過的賽道。台灣每年能抽籤到的就是一兩人,其他少數靠慈善或是旅行社名額。今年或許是因為大家想趕快收集6大馬的完賽獎牌,今年參賽人數約在60人,不知倫敦馬台灣累積參賽人數是否因此突破百人?

倫敦馬撇開2018異常的天氣,個人認為不算是個好跑的賽道。整體的路面不斷上坡下坡,以破萬人的賽道來說,非常得狹窄,路面坑坑疤疤,觀眾也會站到賽道上,加上少見以保特瓶來補水及運動飲料的方式,對身處台灣的跑者相對需要去適應。總總不利於拼成績的因素,使得倫敦馬並不比台灣的台北馬或渣打好跑。


非常貼心的官方及慈善團體



倫敦馬拉松官方臉書裡面有不斷更新的各種官方資訊,是我跑過所有馬拉松裡面最豐富的。倫敦馬主打慈善募款的比賽,裡面跑馬經驗不多的人不少,許多人真的是為了募款而參賽。官方為了這些跑者,分享了很多訓練方式,還開了至少2次線上直播來回答跑者訓練的問題。

幾乎每週倫敦馬的官方臉書,就會放上一些影片,不管是賽道的資訊,還是介紹各個精英選手的短片。讓各個參賽者對於整個比賽更有參與感,對於賽道上的風景很更有感受。倫敦馬有寄發給我們這些跑者賽前手冊,裡面真的詳細到非常誇張,任何你想的到的問題幾乎裡面都有,例如要不要賽前使用NSAID(止痛藥的一種),國際法規怎麼規定。而且手冊精美,數十頁的內容,充滿了實用的資訊,而非充滿了廣告,是那種你不會想要丟掉的手冊。

慈善團體也有自己的臉書社團,裡面會提供訓練的資訊、募款的方式,大家會把自己募款的活動照片放上去。慈善團體也會幫大家找場地辦集體募款活動,雖然台灣的我們,是用自己口袋的錢去得到名額,但是隔海觀看他們對於募款的熱情,以及很多有趣的idea還是不免讚嘆。

大家也都會在慈善團體上分享訓練的心得跟方式,慈善團體也有找之前跑過數次倫敦馬的前輩,提供賽道及訓練的資訊。




EXPO





跟日本大型的EXPO比起來,倫敦的EXPO還是相對規模小了很多,多數人可能逛個一個小時就差不多了。倫敦馬的EXPO比較特別的是,領號碼布跟領晶片是分開的。領完號碼布後,再去領晶片的櫃台刷條碼領晶片。會場的中段會有一個地方可以領一個跑者包,裡面沒有衣服,但是有不少的食物,完賽衣是要等比賽結束後才給。




除了主要贊助商NB至少佔據1/3的會場外,EXPO幾乎很難看到其他競爭品牌,整個就是獨售衣服跟鞋子。NB有免費發放給選手跟觀賽者不同的小禮物,還算是特別。

經過NB的賣場後,會經過一個很有趣的攤子。這個攤子可以把字在15-30分鐘內燙到衣服上,可以燙自己的名子,或是比賽日希望別人看到的訊息。其他就是少量的運動補給、跑步配備、按摩設備、其他馬拉松比賽參展的攤子。

幾乎每個慈善團體都會來這邊設攤,像我參加的SCOPE會事先把衣服寄給英國的居民。我們海外跑者就要到現場去找他們拿衣服,一次給兩件,一件平常穿的T-shirt,一件比賽穿的無袖運動衣。




運動按摩的攤子,很多大型比賽都會有這個攤子,這算是我第一次嘗試。想說可以幫忙放鬆長時間飛行的緊繃感,或許也能幫忙調整時差。裡面約25個治療師,幾乎都有跑步經驗,可以邊按邊跟他們談跑步,或許是因為比賽日快到,所以下手非常得輕。我覺得還蠻值得試試的,費用也不算太貴。




比賽日準備


比賽日拿著號碼布,在當日下午5點之前,可以自由穿梭在地鐵或是達成火車。比起東京馬發了一張不知道到底什麼鐵才能用的卡片好多了。

倫敦馬是我看過大型比賽集合處廁所最多的,多到放眼望去都是廁所,我上了3次,平均排隊時間不誇張,3分鐘內。廁所超級乾淨,還有附衛生紙。沒有水可以洗手,但是有乾洗手液。這裡也有無數比賽用的水跟運動飲料發放,可以再次適應一下等下要怎麼使用這些補給品。

倫敦馬的補給站算是比較短的,有點意外會這麼短,無法像其他比賽,等大家都拿完了再去最後面拿水。大多時候水站是兩邊都有,但有時候是單邊補給。水站跟運動飲料是分開距離給,意思是有水就沒有運動飲料,有運動飲料就沒有水。

少數的水站是用紙杯裝好水,但大多數還是寶特瓶。過了半馬有些水站已經先幫忙開瓶好,感覺還不錯。或許是因為天氣太熱,後來的新聞報導,在8-10英哩後來有出現水站沒水的狀況。水站可以看到不少工作人員用耙子,把寶特瓶收集起來。

因為賽前預計天氣非常熱,官方有請消防隊設置6個噴水站來降溫。我跑歐美的比賽還沒看過AED runner,但是這場比賽對於官方的救護算是一大考驗,我看到大多數倒在路邊的人都有醫護人員照顧,說真的不知道這些綠衣服的救護人員是從哪冒出來,但是有需要就會看到他們出現。他們救護的方式如果能學起來,或許就不需要在賽道上有AED runner了。


FINISH FOR MATT


史上最熱的倫敦馬,根據新聞共有70名跑者被扛出去接受醫療照護,Matt Campbell是廚神大挑戰(Masterchef)的名廚,是這70人當中唯一死亡的。在Matt死後,官方發起為Matt跑完最後3.7英哩的活動,還不少人響應,並且捐款。

Matt是為了過世的父親募款而參加倫敦馬拉松,有破三能力的他,不知道是否因為連續出賽,還是因為天氣太熱導致死亡。雖然我認為我看到20-30人倒在地上,但我沒有實際去計算,但如果數字差距不大,那是不是善跑者也容易硬撐,讓自己陷入生命的危險中?


賽後

比完馬拉松,不管跑快跑慢多數人都很疲累,倫敦馬是幫你掛完獎牌,賽後的補給品是按照衣服的size直接一整袋給你。不用自己拿著袋子一站一站的拿水、乾糧、水果。




終點後沒多久,就會看到各個慈善團體的工作人員,拿著牌子等著自己的成員回來,並且引導到賽後的休息室。SCOPE的休息室離終點約10分鐘,當你跑完步看到有專人幫你準備水果、飲料咖啡、三明治等食物,還有個舒服的位子可以坐,還挺享受的。




慈善團體還有準備4張治療床幫忙做賽後按摩,工作人員會先問有沒有抽筋或是哪裡不舒服,我告知快要抽筋,不知道是否是這樣的回答,按摩的力道真會有所不同。


未完成的BQ


跟羅譽寅教練合作了將近1年的時間,原本希望可以達成BQ的目標,很明顯地沒有達成。但我確實可以感受到這1年的進步。這樣1年的合作,可以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吸收跑步的各種知識,也可以看不同的教練怎麼設計課表。

看了一些書,不管各門各派的理論,最後都是殊途同歸,都是在類似的大框架大原則下設計出來,開始有能力分辨哪些課表有問題,那些東西是自己需要欠缺的。多數課表的書都針對3-5小時間的跑者設計,對於不再這個範圍內的跑者,書上的課表充滿了一些缺陷。

這些書上的知識,讓我知道這些原則,如何根據生活及自己的狀況去調整課表。教練的課表通常會比較有趣、花俏些,接下來打算自己單飛,接下來的課表可能就會相對簡單些。紐約馬及倫敦馬,剛好都是相對不好跑的比賽,雖然不能直接換算,但我相信在相對好跑的賽事,目前可能banking了半小時的空間,應該下一兩個週期就能BQ了,如果沒有就繼續練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