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從精英選手到一般跑者 來看六大馬拉松賽道難度

 


六大城市馬拉松


完成六大馬拉松,對於許多跑者有非比尋常的意義。東京馬拉松,有著地利之便,早期中籤率極高,是多數台灣人的第一場六大馬。紐約馬是人數規模最大的賽事,倫敦馬是全球最大的慈善活動,波士頓馬拉松擁有歷史悠久及達標門檻高的賽事。

對於菁英選手而言,這種大型賽事,除了高額的賽事獎金,以及破紀錄會有額外的獎金外,對於運動員贊助商也是非常重要的行銷活動,除了賽前的展場(東京馬那逛也逛不完的展館),奪牌甚至破紀錄運動員所穿的服飾、鞋子,都可以創造一段不小營業額成長(Nike賣爆的4%、next%)。

六大馬拉松,同時也為這些城市創造可觀的觀光財。六場馬拉松分散在三大洲、四個國家,如果想要完成六大馬拉松賽事,除了取得參賽權的費用(抽籤、達標、旅行社、慈善名額),機票、住宿、餐廳等必要開支,多數人也會順便帶著家人旅遊,更是衍生出更多的消費。芝加哥馬拉松就時常公佈參與賽事所產生的相關經濟效益數據,馬拉松比賽如果辦得成功,對於提升城市的經濟及形象,都有明顯的益助。

多數人為了完成六大馬,要有很好的籤運,來抽到這些在疫情前,越來越低的中籤率。同時可能要有很好的募款能力(台灣較沒有慈善募款概念,多數人倫敦馬的名額,是自己捐給自己的慈善團體)。如果有略遜於菁英選手的成績,多數賽事都可以用達標成績去報名比賽(倫敦馬要英國籍的好手)。如果沒有運氣也沒有很好的成績,但就只能用錢來粗暴解決參賽資格問題。因此,完成六大馬拉松,花費幾十萬甚至百萬,是件稀鬆平常的事。





最速賽道與困難賽道


談到六大馬的賽道難度,有學者去研究六大賽事菁英選手的成績,來分析賽道的難易度。六大賽事因為獎金及曝光度等商業因素,通常能吸引最菁英的選手參賽,也因此有較高的機率,出現新的世界紀錄、賽道紀錄。

東京馬拉松的歷史不夠久,因此數據不足,被學者排除在論文的討論範圍外。此外,東京馬拉松為了讓完賽時間變得更快,幾年前有更改過賽道的路線,所以就算數據充足,也會因為賽道更動要用不同的角度去評估賽道是否更能創造佳績。

Ryan Hall 在2011年的波士頓馬拉松,跑出2小時4分58秒的美國紀錄,至今仍然是美國馬拉松選手的最快紀錄。日前他在接受訪問時,他個人很意外在碳纖維板等科技進步下,很多紀錄不斷被打破,他的美國馬拉松紀錄居然可以保持10年,讓他備感意外。

Geoffrey Mutai也在同場比賽以2小時3分2秒打破世界紀錄的成績完賽。波士頓馬拉松因為起終點、及風速等關係,波士頓馬拉松的成績不被認列為正式紀錄。但是波士頓馬拉松近年來,也就只有這一年的成績,可能因為風向的關係,使得參賽選手獲得額外的好處。在其他年份,波士頓馬拉松並非一個很好創造紀錄的場地,有時過熱、下雪、暴雨,都不利於維持完美的比賽策略及配速。

波士頓馬拉松有著名的心碎坡,紐約馬拉松更是一個高低起伏明顯的賽道,不斷地上下坡、上橋下橋,也導致賽道的難度增加,紐約馬拉松也是至今沒有女子選手可以跑進2小時20分、男子可以突破2小時05分的比賽。許多職業選手認為,紐約馬拉松是比波士頓更難的賽道,數據上似乎也證實這些職業選手的看法,紐約馬拉松可能是六大馬中最困難的賽道。




號稱最速賽道的柏林馬拉松,整體而言不是最平坦的賽道(芝加哥更為平坦),但菁英選手更為常在這個賽道上跑出優異的成績,其次則是芝加哥及倫敦。說明除了場地平坦外,還有其他因素可能影響成績。

六大馬一半在秋天舉辦,另一半則在春天。在賽前都會碰到炎熱的夏天或是寒冷的冬天,這些天氣下訓練品質的好壞,都可能會影響接下來大賽的表現。無法得知到底是在高溫訓練還是在酷寒的天氣訓練,更不容易有好成績。整體而言,除了波士頓及紐約馬拉松挑戰難度較高外,其他四大馬拉松都算相對容易。

除了賽道的高低起伏可以影響比賽成績,比賽時的溫度、濕度、城市的遮陰、汙染、高樓導致是否容易散熱,都有可能影響成績。城市馬拉松跑在既有道路,不可能像賽車重新鋪路,路面品質的好壞、道路的寬度、使否有貓眼都可能會有程度不一的差異,圍繞城市的賽道,是否有大角度的迴轉造成減速效應,也都會對所有級別的參賽者產生影響。

整體而言,可以看到不管是男女菁英選手,在各個六大馬拉松賽事的成績,約略是以每年減少1%的完賽時間在進步,而且這還是在跑鞋革命前的狀態。相信在2017年前後,這樣進步的幅度更是有被大幅提升。




一般參賽者


一般參賽者,相對追求的是自我實現。雖然可能也會希望跑出好成績,但是在這種大賽事上,不會幻想可以拿獎牌、破紀錄。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夠享受頂級賽事的氛圍,體驗不同國家的風情及文化。

相對於菁英選手,一般人要用籤運、金錢或是很努力獲得的好成績,來換取參賽資格。通常得知取得門票後,距離比賽都有超過半年的時間,這時候可能就要思考有多少預算來出國比賽,東京、芝加哥都有可能訂在起點旁邊的飯店,當別人還在外面吹冷風的時候,你還可以在飯店上廁所、吃東西,當然住在這種飯店費用就不會便宜。住遠一點就會要花多一點時間到起跑區。

紐約、倫敦、波士頓可能就需要通勤到起跑的營區,有些賽事可以加價選擇有熱食等相對較好的VIP服務。天氣的好壞,會影響在這些營區等待起跑的身體狀況,如果下雨加上低溫,能在VIP區等待起跑,相對會舒服許多。

飛機要直飛還是要轉機,也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目前除了波士頓及柏林外,台灣基本上都有直飛飛機,各種花式的轉機,牽涉到旅行的不確定性以及增加長途旅行的疲憊。除了東京外,身處在台灣的我們,都需要調整時差。

一個好的時差調整,大致需要5-7天的時間,對於一般上班族而言,要花5天調整時差是相當奢侈的,也有人把後面的旅遊行程拉到前面,先旅遊順便調整時差,再來比賽,但這樣做的人數比例相對較少。

看過有人因為工作不好請假,因此採用馬拉松快攻的方式。下班上飛機,利用時差,下飛機後領取號碼牌,隔天比賽,比完賽就直接殺去機場搭飛機回國上班。在不用轉機的歐美城市,可能這樣只需要請一兩天的假,但是相當辛苦。

東京馬是多數台灣人六大馬的第一站,會被那近乎完美的交管給驚艷到,不會有人對你按喇叭、怒罵,群眾的加油聲非常熱烈。或許就是這十多年來日本馬拉松給大家的好印象,大家回頭來要求台灣也要看齊,台北馬拉松的路權,越來越有日式風格。

我個人沒有很喜歡東京馬,不喜歡那種跑者跟觀眾,被警戒條或柵欄分開的狀態。我比較喜歡歐美舉辦的馬拉松,群眾跟跑者的互動,可以在賽道找親人朋友拍照、可以看到居民在不干擾比賽的情況穿越馬路。你會覺得在那一刻,你融入了城市,城市也融入了你。

就我個人有限的經驗,法國紅酒馬拉松以玩樂及趣味來說,具有無可取代的地位,相對是比較小眾的賽事(但是要搶到名額卻並不容易)。以六大賽事來說(沒有波士頓經驗),倫敦應該是讓人最印象深刻的。




沒有任何賽事有這麼巨量的慈善名額,在Expo就會有你支持的團體擺攤位,跟你聊天。在起跑準備區前也會集合拍照,有的團體可以破百人,有的數十人,但各種旗幟可以說是五彩繽紛。在賽道上,我當年的慈善團體就至少設置了3個加油區,你會覺得經過自己支持團體的加油區,有那種精神馬力瞬間充飽的感覺。

多數人覺得東京加油聲已經夠大聲,但我覺得倫敦更加聲嘶力竭,或許是文化不同,加上賽道相對東京高樓較多、寬度也較窄,大量民眾的加油聲配上牛鈴,真的是high到最高點。終點區會有專人指引你去該慈善團體的休息區,雖然有人批評設立休息區,也就減少可以幫助需要的人的資金,但是跑完比賽後,附近有室內場地,可以有個讓你休息、按摩、吃喝的地方,是我另外個喜歡這個賽事的原因,當然這樣的服務,就是用錢堆積起來的。

倫敦馬拉松相對其他賽事有些不同,起跑後是在相對狹小的街道上,水站補給是給瓶裝寶特瓶水,當大家喝完後,不是往地上丟就是往路邊拋投,就有可能因為踩到寶特瓶或是被寶特瓶打到而受傷,或許閃躲寶特瓶的技能,又是倫敦馬的另外一項特殊性吧。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