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馬拉松配速策略 from Jared Ward





跑過或正在準備馬拉松的跑者,多少都聽過比賽要想辦法創造negative split的配速,也就是前半馬稍慢,而後半馬稍快的配速策略。或者有些人聽過要維持平均穩定的配速,跑到終點。這樣的比賽成績可能會是最佳表現。也有廠商根據心率這樣的新科技,設計了新的一種配速策略

最近在準備倫敦馬拉松,剛好有看到2017年倫敦馬拉松的影片。這場比賽我認為相當的精彩。Mary Keitany當今跑最快,史上跑第二快的女跑者,一開跑就以挑戰世界紀錄的速度奔馳著,前10公里就把Tirunesh Dibaba等其他女名將拉開10秒以上的距離。

當所有人認為她以一個瘋狂的配速在比賽,過了半馬後可以發現她的配速開始逐漸變慢,雖然減慢但是配速還是跟第二名的Tirunesh Dibaba差不多,最後仍然打破Paula Radcliffe保持的女性獨跑最速紀錄。男女混跑的紀錄,還是繼續由Paula Radcliffe保持。Mary Keitany距離Paula Radcliffe保持的馬拉松紀錄,還有1分半左右的差距。

Mary Keitany比賽的策略明顯跟一般所說negative split有所差距,前半馬明顯跑得很快,而後半馬明顯變慢。Mary Keitany這樣的名將,不太可能會犯這麼大的錯誤,這樣的配速應該是事先計畫好的,並且有練習過。倫敦馬這樣的比賽除了冠軍獎金外,破紀錄還會有額外的獎金。2018年東京馬拉松設樂悠太打破日本記錄,獲得一億日圓的獎金,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Tirunesh Dibaba等女子選手的表現則明顯配速穩定,除了有一小段腸胃不適,在路邊吐了一下掉速外,整體的配速算是穩定。綜觀菁英選手的配速,多少在最後10公里都有掉速的情況,意味著一場馬拉松理想上要negative split,做起來並不是這麼容易。

男子組的部分也非常精采,只是這邊就不多提了。


St. George Marathon


Jared Ward在楊百翰大學擔任兼任教授,本身是統計學的學者,也是美國2016年里約奧運馬拉松代表隊的成員,並且在該場比賽拿下第6名的名次。他根據2013年St. George Marathon的比賽結果,發表了一篇論文。並且在2017年波士頓馬拉松賽前,根據這篇論文做了一場演講。




從他的演講中,我們可以得到許多配速策略的訊息。先說說St. George Marathon這場比賽吧。Findmymarathon.com上面可以找到許多賽事天氣、賽道起伏、BQ比率等資訊,相對台灣就比較缺乏這樣賽事長期的資料。

St. George Marathon被選為50大拿到BQ的賽事,這場比賽約15%的跑者可以拿到BQ。賽事規模約在5000多人,約比台北馬拉松全馬組的人數在多上一些(台灣可以辦場純全馬賽事嗎?)。賽事都辦在每年10月初,算是馬拉松季剛開始的時間。賽道基本上是全程下波的狀態,並且在16英哩左右變成一個非常明顯的下坡直到終點。

一場全程下坡的比賽,理當是很好跑的。但是這場比賽也有很明顯的缺點,溫度。每年起跑跟賽中溫度爬升都不太穩定。起跑的溫度可以是攝氏7度到17度,賽中溫度往往會爬升到25度上下,2016年還有30度的高溫。

試想,面對全程下坡,理當很好跑的比賽,但是面對逐漸爬升至高溫的天氣,當溫度升高超過攝氏15度,配速會隨之下降,如果是你,你會選擇怎樣去挑戰這樣的比賽?


高手怎麼跑





幾乎所有的馬拉松跑者,都會經歷過同樣跑步撞牆期的痛苦。一開跑,腎上腺素分泌,跑得比平常的配速快了一些或更多,過了半馬還是覺得精神奕奕,但是到了30幾個公里就開始有撞牆的感覺,懷疑自己是否能跑到終點,甚至是走回終點。撞牆當然跟忽略合理配速、能量補充、喝水有相關連。

分別一般跑者跟進階跑者,最簡單、客觀且根據年齡來衡量的方式就是BQ(波士頓馬拉松達標)了沒?2013年的St. George Marathon有824人達到BQ標準,5819人參加比賽,男女參賽比例接近一比一,這對照台灣女性全馬跑者人數約略在2成多,可以有更多的數據樣本,去看女性跑者的表現。

這場下坡為主的路段,有設4個感應點,其中一個在終點,另外三個並沒有明確指出在距離多少的地方,但可以知道第一、第三分段是緩下坡,第二分段是平路,第四分段是相對陡的下坡。每一分段都是跟所有人的平均配速去做相對比較。

BQ的跑者,會在一開始跑得相對跑守,第一段是最慢的配速,第二段開始加速,第三段又會比第二段快,第四段是明顯下坡,也是BQ跑者最快的一段。前100名的跑者也是類似的趨勢,只是第一段沒有這麼保守,每一段的配速相對較為平均,但也是越跑越快。一般人越跑越慢的狀況「撞牆」,好像在這些人的數據上看不到,但不能排除最後下坡的幫忙。

如果把BQ的男性單獨拉出來看,可以看到第一第二段的配速大致跑得非常保守,到了第三段還是比整場比賽配速稍慢,但第四段就開高速,跑出整段最快的配速。雖然沒有列出女性BQ的數據,Jared Ward有說到整體而言,女性的配速比男性穩定,有更好穩定配速的能力。菁英男女跑者間的配速策略,沒有明顯的差距。


年齡、其他跑者


30多歲跟50多歲的跑者相比,50多歲的跑者相對起始配速保守,整場比賽的配速表現跟菁英選手類似,比較不會有腦衝的現象。但是年齡在更增長後,又會回到一開始衝太快,後段無力的現象,這可能身體已經老了,但是還想維持年輕時候的運動表現有關,可是身體的已經無法有這麼好的有氧耐力。

整體來看,一般跑者會有第一段相對快,第三段碰到下坡也明顯加快不少,第二段的平路就相對變慢,理論上應該要跑最好跑的第四段,則多數人都爆掉了。一般男性跑者則呈現跟BQ男跑者完全相反的配速表現,前三段都相對快,第四段則是整體配速最差的一段。

Jared Ward發現,雖然第四段是個非常明顯的下坡,但是如果第一段起跑的配速相對保守,可以讓第四段的表現更加穩定。是不是在一般平路比賽有類似的表現,就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


結論


菁英跑者會有更好更穩定的表現,這多少跟他們有教練、更好的配速策略有關。跑步的配速能力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更有經驗在配速上有更好的表現,可能會在30多歲達到馬拉松比賽的最佳表現。

Jared Ward建議跑者起跑要保守點,會對整場比賽的體能表現有幫助,或許能避免最後10公里撞牆的情況。年紀大(沒說多大算大,猜測60歲以上)的跑者,比賽目標要設定一個實際可以完成的目標,不要好高騖遠,並且穩定起跑配速。

Jared Ward的研究是因為,多數的研究都在訓練、營養等上面,關於比賽策略的研究相對少。Jared Ward第一場馬拉當然相對於我們一般人是飛快完賽的,但是他跑完半馬還覺得精力充沛,但最後幾英哩卻嚴重得撞牆,因此引起他想研究配速策略的想法。

Jared Ward也提到,里約奧運的選拔賽上,一開始他是排在第四名的位置,這是一場前三名才能去跑奧運的比賽,第四名就是最尷尬的位置。一般人可能會拼命追上去,而Jared Ward則是跑自己的比賽。

Meb Keflezighi、Garen Rupp都是比自己有天份更強的選手,但是第三名可能用錯誤的配速比賽,很有可能最後可以奪回奧運比賽席次。最後也如Jared Ward所願拿到奧運門票。

最後Jared Ward也在里約奧運拿到第六名的名次。馬拉松是場非常多變數的比賽,看那些大比賽的片段,菁英跑者有跑到一半吐的、嚴重失速的、路邊尿尿的,如果菁英選手都可以出現這麼多狀況,素人的我們更應該小心面對每場比賽。

東京馬拉松、倫敦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柏林馬拉松,都是平緩但又擁有眾多參賽者的比賽,也都有更多的數字可以分析,如果能利用這些資料做研究分析,或許會有更精確的比賽策略可以參考。

什麼是合理的配速?什麼是腦衝的配速?保守的配速是多慢?事實上很難給出一個很好的答案。但是如果經過長期多次的長跑,多數的馬拉松跑者心中可能都會有個底,這樣的配速我可以穩穩得跑到30公里,比這樣的配速再快,或許就是造成後段撞牆的失敗配速。


延伸閱讀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海外馬拉松備戰之時差調整





近年來台灣跑者因為國內馬拉松品質不穩定、認證比賽少、天氣較為炎熱等因素,參加台灣賽事的次數開始出現減少,並且開始流行出國跑馬拉松的熱潮。從最有名的6大馬,或是其他大城市馬拉松,到具有特色的波爾多紅酒馬等,開始成為大家跑馬拉松的另外選擇。

海外馬拉松的流行,延伸出出國跑馬的準備及適應等問題。海外馬拉松多數起跑時間為早上9點至10點,跟台灣6點至7點有些不同,各國飲食習慣也跟台灣有所差異,這些都是出國馬拉拉松必須要準備調整的事情。


比賽從訂飯店、機票開始


海外馬拉松通常都超過半年以前就可以確認名額,海外馬拉松的備戰在名額公布前後就已經開始。以台灣人最愛的東京馬為例,當每年東京馬公佈時間後,離起點最近且便宜的新宿華盛頓就開始被訂房,萬一沒中籤再利用免費退房機制退掉。

如果能在起點附近的飯店住宿,可以拖到最後一刻,不用跟別人搶廁所,不用在寒風中浪費體能,能保持最好的狀態出賽,並且降低交通等不確定因素,更可以慢慢吃早餐,蹲廁所,再優閒得去比賽。因此如果比賽起點在市區,且能搶到起點附近的飯店對於比賽會有一定的益助。

台灣跑者出國跑馬拉松以日本等亞洲國家為主,時差通常在1至2小時左右,對於時差的調整並不太困難。但是去歐美跑馬拉松,時差可以從6小時到12小時不等,如何調整好時差就變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在確認海外馬拉松的名額後,就可以開始準備購買機票。機票的選擇,如果對於要拚成績的跑者,能直飛就直飛,讓飛行過程的疲勞降到最低。對於時差的調整,家財萬貫的跑者當然選擇商務艙,但是這對於一般人是沉重的負擔。因此豪華經濟艙相對是比較好的選擇,可以有更寬廣的活動空間,飛機上的睡眠品質,也可以因為椅子能後仰的角度增加,而有較好的品質。廁所使用的人少,產生的噪音也會減少,是一個價格品質平衡的選擇。

豪華經濟艙對於有些人還是不能負擔,畢竟如紐約馬破萬的報名費,可能荷包已經開大洞了,希望在機票上省點錢。網路上有不少選位的指南,但由於我們是要去跑馬拉松的,不時活動一下雙腳是必須的,因此盡量選走道、遠離廁所等較多噪音的位置。


時差調整


時差可能會造成的症狀如下:

  • 失眠。無法入睡或是睡眠品質下降。
  • 白天的時候想睡覺
  • 情緒變差、易怒,胃口變差、便秘等等腸胃道症狀。
  • 認知及身體活動表現下降,判斷或是決策容易出現錯誤。
一般來說調整時差,往東飛行需1小時一天調整,往西飛行一天可調整1.5小時。對於跑者來說,時差會造成食慾變差及運動表現下降,這些會讓賽前的飲食策略產生影響,無法攝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在進行飲食調整,但時差造成比賽表現得下降,更值得去重視時差調整這件事。

時差的調整策略,可以利用日光及褪黑激素來幫忙。褪黑激素建議劑量為3-10mg,依照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會有不同劑量需求。褪黑激素在台灣無法購買,但在歐美有藥局的便利商店即可購買。白天如果有想睡覺的狀態,可以試著30分鐘內小睡一下,但是不要超過,避免一直處在日夜顛倒的狀態。

室外日光對於時差的調整,效果比日光燈的效果強。因此到達比賽的地點,應該要盡量想辦法在白天出門接受日光曝曬,對於時差的調整會有最好的效果。咖啡因也可以讓跑者在比賽地點白天可以較為清醒,但是對於時差調整效果因人而異。

而在搭飛機時也有一些策略可以使用:

  • 登機後將手機或手錶的時鐘調整為目的地時間
  • 白天的航班保持清醒、夜晚的航班則想辦法入睡
  • 在比賽當地進行跑步(賽前課表應該都還會有幾天需要跑步)




調整時差的規劃


根據研究,運動員要能完全適應跨超過6個時區的時差,展現出訓練的成果,需要5天的時差調整。而到達當地睡一晚,隔天表現是最差的。況且國外大型賽事通常都有EXPO,當天到達隔天比賽,表示中間不可以有班機延誤,一下飛機就要立馬衝去拿號碼布的狀況,通常最後一天EXPO關門時間也特別早,除非拚凌晨到達的班機,否則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作法。

台灣跑者出國通常都要跟公司請假,能出國10天至2週,對於一般跑者已經是大多數人的極限了。而這段時間除了跑馬拉松,多少還要進行一些旅遊活動,除非是跑者組成一團,要不然對同形友人或是家人不好交代。

要拿5天去調整時差,再去比賽是不切實際的,但至少在比賽前3至4天到達,雖然無法達到最佳的時差調整狀況,但至少把時差的影響降到最低,也能跟家人朋友的旅行計畫衝突最小。這幾天的行程,除了逛EXPO拿號碼布外,想辦法安排走路較少的旅行方式,雖然有旅遊,但也不會因此而傷害腳力。

飛去歐美比馬拉松,要拚成績相對是比較困難,除了時差調整,還有食物跟台灣差距較大,食物是否乾淨合胃口也是一個挑戰。旅遊的規劃、機票、飯店等等,都會對比賽成績造成一些影響。

不過難得出國,就算沒有好成績也可以看看不同文物風景,轉換心情,畢竟沒有人可以每一場都可以創下新的PB。也希望台灣的賽事水準能跟上國際,畢竟我們也只是要封路,充足的水、運動飲料,道路相對平坦的比賽來拚成績。讓台灣跑者在台灣就能享受到高品質的比賽。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Hanson marathon method

Effect of low-dose temazepam on physiological variables and performance tests following a westerly flight across five time zones.Int J Sports Med. 2001 Apr;22(3):166-74.

Effects of travel across time zones (jet-lag) on exercise capacity and performance.Aviat Space Environ Med. 1983 Feb;54(2):132-7.

The sportsman readjustment after transcontinental flight: a study on marathon runners.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 2009 Dec;49(4):372-81.

Uptodate-Jet lag

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心率訓練區間運用、狀態監控及限制





心跳帶、光學感應心跳錶


隨著穿戴裝置的普及及技術進步,跑步訓練的同時,可以得知當下的心跳是多少,也可以由這樣的數據去監控訓練強度及身體狀況。也有不少公司或是教練根據這樣的科技,去演算出多少訓練強度是夠的,會不會有訓練過度的狀況。

也因為有些跑者對於心跳帶穿在胸前,會感到胸口緊繃,呼吸被壓迫的感覺。或是覺得心跳帶會摩擦到皮膚,造成破皮或是過敏。因此有人會選擇使用有光學感應心跳的運動手錶。

但是光學心跳錶以目前的科技,常有不精準、反應遲鈍的狀態。我可以在輕鬆跑的時候心跳不斷從140-170上下跳動,而我正常輕鬆跑的心跳落在150上下。廠商有說過膚色、鬆緊度等因素會影響到準確度。

以我個人的經驗,光學心跳是不太可靠的,看到自己跑步心跳忽上忽下,會以為我需要CRP了,甚至會造成跑步時的心情不愉快。對於不少人光學心率是很穩定的,或許這樣的科技是會挑人的情況。

傳統心跳帶是利用胸前兩邊的貼片,來當作導極,類似心電圖的功能,利用電位差來偵測心跳,個人使用心得是相當準確,只是當跑步還未出汗的時候會有些不準,可以在跑前沾水改善。心跳帶有時候滑脫到上腹部也不會影響到心跳偵測的精準度。如果可以應該還是要以心跳帶來當作跑步偵測心跳的工具較佳。

心跳帶跟腕式心跳偵測功能準確與否的爭論,可以用以下的論文來總結,目前還是胸戴式心跳帶較為準確,且當運動強度提高腕式心跳就越不準確。或許未來,腕式心跳帶都可以讓每個人都感到準確,希望下次需要換錶的時候,能有讓人滿意的腕式心跳的運動錶。Estimating Accuracy at Exercise Intensi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lf-Monitoring Heart Rate and Physical Activity Wearable DevicesVariable Accuracy of Wearable Heart Rate Monitors during Aerobic Exercise

最大心律及儲備心律


根據Advanced Marathoning,跑步的強度可以根據最大心率或是儲備心率,來作為訓練強度高低的標準。雖然台灣目前推廣的主流是以儲備心率為主,但是在Advanced Marathoning上認為兩者皆是不錯的心率訓練方式。

最大心率區間為每個人最大的跑步心跳,跟心跳為0時去做計算得出來的數值。而儲備心率則是最大跑步心跳減掉休息安靜站著時的最低心跳,然後去計算各個訓練區間。

根據網路上的資料,最大心率訓練區間為:

  • 輕鬆跑:65-79%
  • 馬拉松強度:80-88%
  • 乳酸閾值:88-92%
  • 無氧閾值:92-97.5%
  • 間歇:97.5-100%
儲備心率區間為:

  • 輕鬆跑:59-74%
  • 馬拉松強度:75-84%
  • 乳酸閾值:84-88%
  • 無氧閾值:88-95%
  • 間歇:95-100%





心率區間訓練的限制


理論上依照不管最大心率區間或是儲備心率區間去做訓練,應該都能得到不錯的效果。但是前提是最大心率是否正確無誤?安靜心率是否也是正確的?

目前最大心率可以利用公式220-年齡,這樣的公式是利用多數人的資料統計計算出來,但是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就像這樣的公式,如果套用在長期耐力運動的運動員身上,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經過長期的訓練,他們每一下心跳打出的血流量會變大,產生心跳不易拉高的狀況,因此不少選手的最大心跳只有140、150,不管如何努力,.他們是無法跑出公式算出的數字。

因此最大跑步心率只能實測,目前測試的方式有在操場或是緩坡上,一趟一趟加速奔跑一定距離,直到沒力再做最後衝刺,然後事後看紀錄最大心跳是多少。這樣的方式有個問題,你不知道是先達到最大心跳,還是先雙腳無力跑不上去真正的最大心跳,這也是為何VO2max只有3成的人可以正確測出。同樣的,這樣的測驗方式,能達到實質最大心跳的人可能也會落在3成左右。

安靜心率也會碰到類似的問題。你在測試安靜心率的時候,有些人會因為要測驗興奮、緊張等等,心跳的數字可能比實際還高,這會讓使用儲備心率區間訓練不是這麼準確。

不管是用哪種心率區間,還是會再面對另一個問題,當在進行乳酸閾值跑或是間歇時,因為時間短,強度高,心跳無法快速拉上去,可能達到訓練區間時已經跑完該跑的時間,或是都跑完了心跳還是沒達到區間。有時為了要達到該有的區間,用超過該區間該有的配速進行訓練,導致過度訓練。




心跳監控的應用


最大心率或是儲備心率可能有許多限制,雖然不一定完全準確,但是仍然可以當作訓練的參考。或許傳統的配速表,雖然古老但歷久彌新,根據最近測驗5k、10k的成績,去換算成各個區間,以你目前體能體態合理的配速來進行訓練。配速表有很多門派,網路上都可以找的到。你也可以利用免費網站來找自己訓練的區間(以丹尼爾學派的方式去計算,不要拿A門派的配速表,去跑別家的課表)。

心跳帶在跑步時,理論上在最近幾週身體體能的進步不會太多,因此在同樣配速下,應該對應到的心跳,要在類似的區間。如果不是在那樣的區間內,就要看是否前一天沒睡好、休息不夠、脫水等等狀況,更要小心是否過度訓練。

心跳帶或是心跳錶可以幫我們監控平常活動的心跳,如果看看睡醒的心跳是否都是在一定區間內,如果不是,則要看是否訓練過度或是睡眠品質不佳。也可以看日常生活工作的心跳落在哪個區間(實際應用?)。


乳酸閾值心率區間


先不管乳酸堆積、排除是否是正確的理論,但如果跑在乳酸閾值區間上,多數人最多只能跑30-60分鐘,然後就會疲勞無法跑下去。乳酸閾值區間強度的訓練,也被認為是長跑訓練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訓練,剛好跑在有氧無氧代謝的臨界點上,訓練之後身體能在這樣的速度下排除或是減少乳酸堆積,讓比賽的速耐力增強。

因此Pear sport根據這樣的理論,提出了乳酸閾值心率區間的概念。測驗的方式是,在熱身後,以能維持30分鐘不掉速的速度,且跑完30分鐘後要有盡完全力跑的感覺,然後找出最後10分鐘的平均心跳來做為計算乳酸閾值區間的標準。

如果對於自己測驗出的心跳沒有信心,可以在一週內測驗個2-3次。乳酸閾值心率會隨著訓練而改變,因此需要每個訓練週期重新測驗,這點是比較麻煩的地方。

乳酸閾值區間,以所測出的平均心跳當作100%,然後換算:

  • 輕鬆跑:75-80%
  • 馬拉松強度:81-89%
  • 乳酸閾值:96-100%
  • 間歇:102-105%

在最大心率或是儲備心率上的限制,在乳酸閾值區間理論上可以避免。經過20分鐘的跑步後,心率會開始穩定,不會有還沒有爬到乳酸閾值心率的問題。對於有經過訓練的跑者,應該都能以穩定配速跑上30分鐘,並且能在不斷重複檢驗心率是否準確。

除了乳酸閾值區間外,在腳踏車上使用的功率理論,也有不少人在討論是否可以運用在跑步運動上。


延伸閱讀




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跑出全世界的人:NIKE創辦人菲爾・奈特夢想路上的勇氣與初心 讀書心得






NIKE TOWN


小學第一次去美國,那時候美西的旅行不像現在都是一週左右的團,那個年代都是2週左右的團,當年從奧瑞岡一路玩到加州。我記得當年去看了Nike town,說真的不記得有什麼特別的,只記得導遊說這是Nike總部。

如今看來當時後的NIKE一如幾年前的UA是個非常潮的潮牌(現在NIKE也還算是潮牌)。那是時候麥可喬丹非常紅,我卻不太清楚喬丹是誰,但著小學同學比著誰有穿喬丹8代、9代鞋,卻不是很懂那些要價3000多的鞋是要幹麻的。


藍帶


跑出全世界的人:NIKE創辦人菲爾・奈特夢想路上的勇氣與初心-我覺得有點算是創辦人murmur的自傳,整本書基本上都圍繞在籌錢上。創業維艱,每天都在為下個月要付給廠商、債權人的錢困擾,然後要擴展地盤,增加銷售量,跟銀行要更多的錢。這樣的狀況一直到他們公開上市,才真正解決資金的問題。

NIKE一開始不是叫做NIKE。而是創辦人在GAP YEAR時旅行到日本,看到亞瑟士的前身-虎牌,比美國能買到的跑鞋都好,非常有銷售潛力。於是就冒充了一個當時不存在的公司-藍帶,要求他爸匯錢給虎牌50美金當作訂金,讓他能進貨到美國銷售鞋子。

在1960年代那時候運動鞋市場是以PUMA及愛迪達為兩大巨頭,如今可能並不是這麼容易看到PUMA的跑鞋。當時都是業餘運動員,運動員是不能直接接受廠商的贊助,兩大品牌為了要讓奧運選手穿上他們的鞋子比賽(陸王場景?),會在鞋子裡面塞錢,就為了讓運動員穿他們鞋增加曝光度。也因此那時候的比賽抓賄絡是一種顯學,今日則是在抓禁藥。

藍帶一開始的公司是以奈特及他大學的田徑教練-鮑爾曼為主要股東。然後在家裡的車庫當作營業場所,接著隨著業績的增長,接著升級到一個沒有窗戶的破舊房屋,當作辦公室。有一次虎牌還來視察他們的公司,整個狀況就是窘。

當時虎牌吸收了一些受傷半身不遂的運動員、或是熱愛跑步但是不是頂尖的選手來幫忙拓展業務,他們的業務也確實蒸蒸日上。但是當時虎牌並沒有給藍帶獨家銷售權,藍帶只有西岸13州的銷售權。

隨著業績的增長自然會有地盤的爭奪,加上當時虎牌常常延誤給貨的時間,或是要求的尺寸顏色都出現錯誤,這似乎跟我們認為嚴謹的日本人有很大的出入。當時虎牌對於藍帶的成長也帶著戒心,一直想要找別的代理商來取代藍帶。

這樣的事情被奈特知道了,在找到了日本一家大商社的金援後,並且在商社的牽線下,找到了幫他們代工的工廠,其中就有台灣的豐泰公司。這時候藍帶從代理商轉變成製造品牌商NIKE。奈特非常注重廣告行銷,在創業初期就有專人幫忙製作廣告圖像,NIKE的勾勾,就是由一個他們長期合作的大學藝術系的學生,所設計出來的。

近幾年台灣的運動風潮盛行,各種活動訓練營也因此興起,但是各家公司在行銷上的用心與否,讓大家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有的讓人覺得是個災難,有的卻讓人有菁英選手般的享受。一如中華職棒,很多公司的行銷還在草創時期。



創新的靈魂:鮑爾曼


奈特喜歡也熱愛跑步,他是大學校隊的隊員之一,但是從來就不是隊上頂尖的選手。而這些不頂尖的選手,就是鮑爾曼的最愛。他會在練習結束後,打開這些運動員的鞋櫃,把他們的鞋子拆解,塞入樹枝、樹葉等等任何你想的到想不到的東西,然後讓這些陪練的選手穿上,去測試他們的運動表現是否有進步。

除了自行動手修改鞋子的設計外,他還自己調配運動飲料。奈特在大學的時候,常常喝著鮑爾曼不知道用什麼東西調配的飲料,要他喝下去,然後跑步來測試效果。

對於不管是藍帶還是NIKE,鮑爾曼都是非常重要的資產。他在美國奧運代表隊擔任過教練的職位。這對NIKE或是虎牌的行銷來說都至關重要,教練可能可以接觸到頂尖的選手,讓他們穿上自家的運動鞋,如果又跑出成績,銷售上可能就會一飛衝天。

鮑爾曼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創新。當初有人評估過為何虎牌一直願意跟藍帶合作,就是鮑爾曼可以一直提供鞋子該怎樣修改,會讓跑者跑得更好,這樣的無形資產是完全無法取代的。這樣不停創新的精神一直長存在NIKE的DNA裡面。

NIKE接受一個航太工程師的建議將氣墊跟鞋子結合,當時NIKE的員工,許多人都是熱愛跑步的因此這樣的想法,當鞋子一做出來他們就是第一個穿出去跑的實驗者。2017年 Nike Zoom Vaporfly 4%的推出,也打破了當前競速跑鞋要輕薄的概念,Nike Zoom Vaporfly 4%的鞋底算是相當厚,但是卻能在各大比賽讓選手奪牌(是選手好還是鞋子好就是另個話題)。

這樣勇於創新勇於改變的精神(當然還有很多因素),讓NIKE在不到30年的時間,成為運動服飾的第一把交椅。


反思


奈特在書中提到,早期的員工,除了少數一兩人,其他人並沒有因為有錢有權後分崩離析,仍然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工作。許多公司在成功後,開始分權鬥爭,以奈特的觀點,這樣的情況,在NIKE裡並不嚴重。奈特也很能把正確的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當有地方有危機,或是公司高層吵架,他總是能快速調動職務讓公司繼續成長。(反觀台灣的慣老闆們)

錢不是他們努力的目標。雖然公司早期被錢追著跑,有錢後生活也確是有些改變。但是他們對於鞋子有著特別的熱情及執著。如果只是單純想賺錢,在1950年代投入賣鞋產業絕對是個笨的選擇,那個時候跑在路上,會被認為腦袋有洞,沒有足夠的一般消費者,主要是以運動員為銷售對象,1950年代這不是個賺錢的好選項。

許多人看到現在運動的風潮,紛紛成立公司,想要進入這個產業來賺錢。賺錢養家活口絕對沒有錯,開公司當然要想辦法賺錢,但是從NIKE身上看到,熱情、好的產品才能讓一家公司持續不斷成長、壯大。


延伸閱讀


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Lore of running跑步聖經(二) VO2max及跑步經濟性





間歇跑


常常晚上在各大學的操場可以看著一群飛快的跑者,2圈2圈800公尺的距離,快速奔馳著,這樣的訓練俗稱為間歇運動。一般的認知上,間歇訓練可以刺激建立VO2max(最大攝氧量)的進步。更有一些建議是亞索800的間歇跑,可以用來預測全馬的成績。


VO2max 最大攝氧量


VO2max是什麼呢?為什麼間歇要跑在95-100%VO2max(每本書的數據不同)上呢?簡單的說就是心肺將氧氣運送到肌肉組織的能力。理論上越高越好,但也就只限於理論上。

我們可以看到菁英跑者VO2max低的可以比高的跑得更好,這中間的差距有部分是因為跑者跑步的經濟性不同,也有部分牽涉到VO2max只有3成的人可以被準確測出,表示有7成跑者的VO2max是無法被精準測出來的。

有較高VO2max的跑者,肌肉可以獲得更多的氧氣,但是肌肉能不能好好使用這些氧氣也是能不能跑出好成績的關鍵。同樣3000cc的引擎,裝在賓士跟VIOS上所能展現出的表現一定是不一樣的。所以可以看到菁英選手在相類似的成績上,VO2max可以有高達3成不等的差距。所以一般認知VO2max可以去預測5k至全馬的成績,是不太恰當的。


影響VO2max的因子


VO2max在出生時就已經大概決定了,只是我們不一定能知道上天或是父母給我們的VO2max極限是多少,所以需要透過訓練試圖達到這個極限值。一般而言,菁英選手已經在這個極限值上或是非常接近,而一般跑者可能還有一些空間才會達到這個極限值。

VO2max受到幾個情況所影響,一般來說肺循環氣體交換能力及血紅素在健康的人身上是不太有問題的,但是心臟收縮的能力,微血管的密度,血液的容積等等因素都會是影響VO2max是否達到一個跑者天生極限的因素。

經過訓練之後,血液的容積會增加,可以增加氧氣運輸的總量;心肌會變得肥大、心室的容積增加,冠狀動脈變粗(心臟的血液循環系統,供給心臟的營養),代表著心臟每一次的跳動可以打出更多血液,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耐力運動員在休息的時候,可以有低於一般人的心跳;進入肌肉的微血管網路也變得緻密,方便血液的進出跟廢物的排出。

令人沮喪的是,經過訓練的年輕跑者,跟同年齡不運動的健康人比起來,VO2max只能增加5-15%。因此提升VO2max對於運動表現是有幫助的,但是幫助可能有限。

VO2max是理論上肌肉可以使用最大的氧氣量,但是當人體的運作是有分優先順序,腦、心臟是最為重要,有一定比例的氧氣必須要保留給這兩個器官,當這兩個器官感受到氧氣濃度接近需要最低標準的時候,就可能會減少運動肌肉的徵招,讓你運動緩下來,這也是部分人撞牆的原因。

因此心肌收縮越有效率、越能抵抗疲勞、需要的氧氣越少,就能持續不斷提供給肌肉耐力運動所需的氧氣,而且自己可以佔用最少的氧氣。同樣的,肌肉收縮越有效率,相同速度下需要的氧氣越少(跑步經濟性),就有可能在較低的VO2max下跑出比自己VO2max高的人更好的成績。


間歇在跑什麼


為什麼間歇要跑在95-100%VO2max?因為當跑在105%VO2max上時,已經超出身體所能提供給肌肉最大的氧氣量,身體就會開始進入無氧運動,就不能好好得刺激VO2max的最大值,反而會給身體帶來比較高的壓力甚至是受傷的風險。

提升VO2max不是只有靠間歇訓練,只要能讓心臟變強、微血管變得致密,都可以增加VO2max,而這樣的效果只要輕鬆跑就可以獲得。

既然VO2max在跑者跟非跑者身上只有5-15%的差距,間歇課表是否需要週週跑?台灣的跑者是否過度重視間歇跑而忽略其他更重要的訓練?我想從台灣馬拉松賽事的成績,跟各大操場滿滿在跑間歇的跑者,答案或許已經相當清楚了。

許多跑者每週跑一到兩次的間歇,有時候比當下5K或是10K換算出來的間歇速度還快,跑得更快,超出VO2max該有的強度,只是增加身體的疲累及受傷風險。且間歇跟全馬成績無法產生相對應的關係,馬拉松是速耐力運動,除了練最大攝氧量以外,長跑及週跑量都是很重要的訓練,不可偏廢。

一般課表的書上建議一間歇應該跑2-8分鐘,而目前有些跑者跑長間歇,往往超過8分鐘的強度,這可能會讓這樣距離間歇跑的品質不好。可能照當下能力間歇配速,能跑個五分鐘上下的距離更為合適,而非菁英跑者可以跑兩公里的間歇,所以我也要去跑這樣的間歇。

VO2max預測跑步成績


不少學者或是教練都有研發出類似最大攝氧量的表,可以利用最近的比賽成績去對表找出目前VO2max,然後可以去推算各種比賽距離該有的成績。但是往往會發現跟實際比賽成績會有不小的差距,這跟VO2max只是最大攝氧量,跑步除了VO2max外,還有很多可以影響跑步成績的因素,如跑步經濟性。


跑步經濟性


跑步經濟性,定義為在同樣的速度下,消耗的能量越少,跑步經濟性越好。或是在消耗同樣能量的情況下,速度越快跑步經濟性越好。

我們的腳就像彈簧一樣,可以在接觸地面的時候儲存位能,在離地得時候釋放越多的位能,跑步經濟性就會越好。因為可以減少肌肉的出力,減少能量的耗損。為了要能儲存及釋放最多的位能,身體維持穩定的能力就會變得很重要,當觸地到離地,如果骨盆無法維持穩定,這些位能就會被消耗在上下移動的身體上,而不是一個往前的能量。

跑步速度=步頻x步幅 。為了增加跑步速度而去增加步頻,被認為會增加耗能,也就減少跑步經濟性。因此要加增跑步速度就剩下步幅了。刻意去增加或是減少步幅,也被證實是會降低跑步經濟性。

因此你當下的步頻跟步幅就是你最佳跑步經濟性的結果,經過跑步的練習,步幅會自然增加,不用刻意去改變步頻或是步幅。持續的訓練可以讓每年跑步經濟性進步1-4%,這可比VO2max能進步的空間大上許多。

肌肉過度的疲勞,經過日復一日的高強度訓練,或是不斷的比賽,會使肌肉產生損傷,讓大腦無法徵招最多的肌肉組織,這也會降低跑步的經濟性。同樣體重的女性被認為比男性有更好的跑步經濟性。黑人也被認為有比白人更佳的跑步經濟性,因此基因在跑步經濟上扮演了一些腳色。

同樣耗氧量下,坡度假設增加1%,會使速度下降0.65km/h。同樣耗氧量下,坡度假設降低1%,會使速度上升0.35km/h。這也表示,在比賽時上坡損失的秒速,無法在下坡的時候彌補回來,除非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持續的緒練可以有越來越好的跑步經濟性。跑量高的跑著有著比低跑量更好的跑步經濟性。雖然書上有提到理想的跑量要達到多少,但是我個人認為高跑量是個結果,而不應該去盲目追求高跑量。只要持續正確的訓練,跑量自然會增加。同樣的訓練時間,每個跑者如果都跑在自己的馬拉松配速下,雖然最後的跑量不同,但是訓練量應該是相似的。


服飾、配速員擋風、環境


身體穿的衣服或是鞋子的重量都會影響到跑步經濟性。每增加100克的重量,就會減少0.5%的跑步經濟性。長髮比起短髮會增加重量、短袖比無袖重,鞋子的輕重也都會造成影響。如果每減少0.5%的跑步經濟性,可以直接轉換成運動表現,就可能讓頂尖選手損失半分鐘的時間。

身體是否夠低風阻,也都會影響到跑步經濟性。外露的手毛腳毛、外露的鞋帶都會增加風阻。許多短跑的紀錄,都是在較高海拔的地區所創下的,因為那樣的環境空氣稀薄,風阻較低。但是當距離拉長,氧氣的濃度較低反而會限制運動的表現。

許多世界的中長跑紀錄,都是在有配速員擋風的情況創下的。如果是在操場,最理想的狀態下是,配速員的後方一公尺距離,有最好的擋風效果,理論上可以每圈快4秒,但實際上只有約1秒的差距。如果是兩個人並列跑,因為受風面積變大,會讓兩人的跑步經濟性大幅降低。

也因為菁英選手都有配速員幫忙擋風,讓一般跑者想說如果有配速員幫忙,或許運動表現也能因此進步不少。但是實驗發現,在逆風風速加上跑者速度小於18公里/小時時,配速員幫忙擋風無法有明顯的益處,一般跑者也很難精準地跟在配速員後方一公尺的距離。因此配速員對於一般跑者可能心理的幫助比實質上大。


老化


不管我們如何訓練,我們必定年復一年的年齡增加。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也會產生變化。VO2max下降、身體組成改變(脂肪變多、肌肉減少)、恢復力降低。這些會讓年紀大的跑者,訓練的量及強度都會因此而降低。這在50歲上下的跑者會開始明顯感受到改變。

VO2max在有持續訓練的跑者上每10年會下降5%,而沒有運動的人則是下降10%。造成VO2max下降原因主要是:
  • 冠狀動脈硬化,影響心臟氧氣養分供應
  • 心臟收縮能力變差
  • 微血管通透性降低
  • 腿部肌肉收縮及耗氧能力降低

身體肌肉在20多歲達到顛峰,到50歲肌肉質量會降低10%。但是過了50歲過後會開始加速減少肌肉的質量,50-70歲到達每10年15%,之後會增加到每10年30%。

身體對於跑步每一次落地的反應也因為肌肉、肌腱老化,吸收緩衝的能力變差,恢復的能力也不再當年勇。無法再維持高跑量及高強度。因此要用不同的方式來做訓練,而不是跟年輕的時候一樣得拼命。


延伸閱讀








2018年2月15日 星期四

馬拉松賽前12小時你該做的事





最後的衝刺


賽前12小時,之前的訓練如何已經決定比賽大多數的結果,最後2週的飲食規劃是否有按照計畫執行,對於賽前12小時已經是賽後檢討的部分,對比賽影響已經不大了。但是你還有12小時可以改變整個比賽。

賽前最怕碰到的就是食物中毒,可以看到不少重要賽事,連菁英選手有專人照顧飲食,都可以看到他們在賽前進出醫院、賽中嘔吐,這絕對是想要拚成績跑者最大的夢靨。這對於要離開家鄉跑外地、海外馬的跑者無疑是更需要小心的事情。


晚餐


晚餐是最後可以好好準備的一餐,也是完成肝醣超補的最後一次進食。晚餐還是以高碳水化合物為主,低油、低蛋白質、低纖維為原則。如果以3天為最後肝醣超補的跑者,要讓三天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達到7成,只進行一天的,則要在最後一天達到10g/kg的量。

如果之前都忘了做肝醣超補,那就只好靠晚餐來彌補。晚餐就幾乎只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飯、麵包、馬鈴薯、義大利麵(地瓜太多纖維不太合適)。晚餐喝點紅酒,對有些人來說可以幫助睡眠、舒緩緊張情緒,但是仍然要適量。

晚餐盡早進食完畢,避免食物無法在當晚消化完畢,影響到睡眠及隔天賽前需要多次上廁所的狀況。尤其台灣比賽多在6至7點開始,應避免10點之後才吃晚餐。最好的狀況是,你可以住在家裡,自己準備食物,吃著自己每天都在吃、再熟悉不過的食物,這樣可以讓因食物引起的不適降到最低。

如果出門在外比賽,要避免吃生的食物,不管是生魚片還是沙拉都要避免。找看起來清潔乾淨的餐廳用餐,如果口袋夠深,一些相對高級的餐廳,會更加注意衛生。(但凡事都有例外,米其林餐廳的中毒事件:新加坡日本英國)。

尋找看起來自己不會讓腸胃不適的食物,對於台灣跑者來說,就是找米食的餐廳用餐。但是如果前往歐美比賽,有時這些傳統中式餐廳,可能看起來並不衛生,或許嘗試吃義大利麵可能是相對保險的選項。


睡眠


對於一些跑者,賽前的緊張、興奮、需要早起等等因素,都有可能會影響睡眠品質。如果只是賽前一晚睡眠減少,或是品質下降,但只要在那之前的幾晚睡眠充足,對於比賽的成績影響並不大。

但是如果會嚴重影響睡眠,一場精心準備16-20週的比賽可能就因此毀了。想辦法找個安靜的地方睡覺,台灣很多地方賽事提供的住宿,是300人之類的大通鋪,這絕對不是個理想的睡眠環境,可能你打算睡到4點起來準備,結果旁邊的阿杯3點就起來整裝,找個青年旅館都比住在超大通鋪好。

可以適度使用一些幫助睡眠食物補充劑,像是褪黑激素(台灣沒有販售)。如果還是會影響睡眠,可以找精神科醫師開立安眠藥物。但是使用這些東西前還是要在比賽前嘗試過,不要隔天身體醒不來的狀態下比賽。


早餐


經過一晚的睡眠,也代表身體也經過長時間缺乏進食的情況,這時候可能有部分精心儲存的肝醣會被消耗掉。因此早餐就顯得非常重要,要把晚上消耗掉的能量補充回來。早餐跟晚餐一樣,還是以高碳水化合物為主,低油、低蛋白質、低纖維為原則。在比賽前2-4小時進食,太早進食,這些能量就會又被消耗掉,太晚吃可能食物無法及時消化。

理論上這時候能吃進越多的碳水化合物越好,但還是要能在賽前消化掉,要不然起跑就等著準備吐出來。但是有些跑者或許是因為緊張,無法吃進任何固體食物,這時候喝些運動飲料、能量膠多少能補充碳水化合物。

跑者應該隨著比賽經驗的增加,讓早餐要吃什麼食物形成一個SOP。早餐是一個香蕉加貝果,還是飯糰加能量膠,能讓早餐變成一種公式化的狀態,可以讓比賽中產生的意外減少,也可以讓跑者產生某種程度的安全感。


避免脫水


在賽前讓身體呈現脫水的狀態,會讓比賽的狀態下降。因此就有許多教練,建議在賽前不斷的喝水,直到尿液呈現清澈、透明。但是人體體液調節是非常複雜的多機制系統,從腦部到腎臟,從細胞間液到血管收縮。喝入過多的水分,只會讓你一直去上廁所。

人體只能多儲存一點點的水,只要超出身體的平衡,就會經由泌尿系統排出。起床後喝入300-500的水,就足以讓你不會以脫水的狀態進入比賽。而且我們所吃進的早餐,也含有不少的水分。賽前1小時開始停止喝水或飲料,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排掉多餘的水分,避免在比賽當中跑廁所。

水分的補充可以喝水、運動飲料、果汁等等。而跑者可以試看看甜菜汁,甜菜汁含有一氧化氮,根據研究可以促使血管擴張,增加肌肉血流,進而增進運動表現2-3%。


賽前一小時


賽前一小時,除了寄物,熱身、擠到前排,你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來增加運動表現。

在賽前30分鐘去上最後的一次廁所,除了避免跑到一半要找廁所,還可以減少起跑的體重。吃下咖啡因錠,使用藥丸的原因,是因為可以比較精確掌握身體需要的數量,並且避免攝入過多的水分。咖啡因的使用以3-6mg/kg為標準,一般體重的人可能一顆藥丸就足夠,對於咖啡喝比較重的跑者可能可以吃6mg/kg的量。

有些研究發現甜菜汁加上咖啡因對比單獨使用咖啡因,對於運動表現的差異,發現在兩者的身上運動表現並沒有明顯的不同。但是只要沒有害處,增加運動表現的任何方式都值得嘗試,因此可以嘗試看看咖啡因跟甜菜汁的不同組合,在運動表現上哪個最適合你。

賽前半小時吃顆普拿疼(acetaminophen),可以減緩肌肉疼痛,延遲體溫上升,經過研究可以增進運動表現約2%,並且延遲撞牆期的出現。或許有人認為這樣是不道德的,那你可以選擇不使用。菁英選手在比賽的藥檢,有極高的比例出現這顆藥物,但因為這顆藥物不在禁藥名單上,所以並不會影響選手的比賽資格。當然使用藥物前還是要諮詢你的家庭醫師。

鳴槍前2分鐘吃下能量膠。運動時,身體的血液供應會有所改變,肌肉的血液增加,腸胃道的血流減少。這會降低消化道消化食物及吸收的功能,也是有些跑者吃能量膠會有反胃的情況。但是在賽前這樣的狀況並沒有發生,身體正常運作時,能量膠非常好被吸收,這可以在鳴槍後提供身體額外約25g的碳水化合物,來銜接下次吃能量膠或喝運動飲料的空窗。賽前身體有越多的碳水化合物,只會增加更多的優勢,下次鳴槍前吃一包能量包吧。


延伸閱讀







2018年2月6日 星期二

馬拉松比賽期(減量期) 營養補充4步驟





減量週期簡史


隨著週期化課表慢慢被台灣跑者所逐漸接受,在比賽前的最後幾週進行減量,也變成部分跑者在比賽前的例行公事。減量週期可以使跑者在比賽獲得更加的運動表現。但這樣的觀念當然不是一開始被廣為接受的做法。

Forbes Carlile-澳洲奧運游泳隊首席教練,在1950年代初期首次將減量的觀念運用在游泳選手上。隨後將這樣的觀念寫進他著名的游泳書籍中(Forbes Carlile on Swimming)。

Emil Zátopek被〝跑者世界〞選為史上最偉大的跑者,他是第一個突破1萬公尺跑進29分的跑者,也是第一個在一小時內跑完20公里的跑者。他同時是奧運史上唯一一位同時贏得5千公尺、1萬公尺、馬拉松的運動員。現在大家在跑的間歇跑,也是他由他所開發出來的一種訓練方式。

Emil Zátopek一直是以高強度、艱困的訓練聞名。在1950年的一場比賽前,他因為生病而住進醫院。在醫院待了2週後,接著2天後他就參加比賽,並且同時贏得5千公尺、1萬公尺的冠軍。之後他便把減量做為比賽前固定的儀式。


減量週期做法


經過長達16週至20週的訓練,最後幾週便要進入減量週期。減量週期的長度跟比賽的種類無關,而是與週跑量有關。進入減量週前:
  • 週跑量在32-64公里,則減量1週
  • 週跑量在64-128公里,則減量2週
  • 週跑量在128公里以上,則減量3週
在進行減量時,最後的目標是最後一週減到原本的30%-50的跑量,但是強度並不減少,也就是間歇或是乳酸閾值跑的配速並不減慢,但是時間或是距離要減少,輕鬆跑的時間也會同時減少。最後一次的素質課表建議在賽前3天完成,有足夠的強度但只有些微的疲勞感,最後兩天以輕鬆跑為主。每個人需要多長的減量時間還是要依據個人恢復能力去做調整。


營養補充4步驟


  1. 減少卡路里攝取
  2. 增加脂肪攝取
  3. 停止咖啡因攝取
  4. 肝糖超補


減少卡路里攝取

減量週期會減少跑量,間接身體消耗的熱量就會減少。跑者在訓練大時,需要攝取較多的熱量,但是當進入減量週期後,如果還維持之前的熱量攝取,就會增加不必要的體重。如果進行三週的減量,攝取的熱量並沒有隨之減少,可能一天就會多攝取2-300卡,21天下來可能就會多出6000卡的熱量,雖然只會有少部分轉為脂肪,但對想要突破PB的跑者,不適當的體重增加,可能就會與PB擦身而過。

減量週期飲食得當體重勢必會增加,但是這是更多的肝糖伴隨著水份進入身體,這對跑者來說是用來延後撞牆,及比賽後段加速所需能量的健康增重,但不是多餘的脂肪。因此進入減量週期也必須在飲食上有所控制,節制熱量的攝取。

這時候要每週每週的去調整,整週熱量的攝取,可以利用熱量計算機,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體重、跑步的強度及時間來計算出所需要的熱量,精準的掌控卡路里的攝取,來維持最佳的比賽體重。


增加脂肪攝取


這裡不要你進行生酮飲食,生酮飲食可能會造成跑步的強度降低,並且沒有證據證明可以讓跑步的成績進步(超馬的距離有部分證據可以提升成績)。這裡要做的是,短暫提高脂肪的攝取,來增進身體燃燒脂肪的效率,並且為後面的肝糖超補鋪路。增加脂肪的攝取,對於很多跑者可能會感到不舒服,這是個可以跳過的步驟。

一開始這樣的方式是在腳踏車選手身上開發的,在進食10天的高脂飲食後,再進行肝醣超補。認為這樣的訓練方式,可以讓身體短時間內依賴脂肪作為燃料,並且不斷降低身體肝醣的庫存,在比賽前進行肝醣超補可以讓身體儲存最多的肝醣,並且可以提高的燃脂效率。在不同的實驗當中可以證明,增加脂肪的攝取可以增進燃脂的效率,但只有少量的研究可以證明這樣的做法可以增進運動表現約5%。

這些在腳踏車選手上的研究,多以2小時以內的實驗方式設計。對於在馬拉松選手上,是否能增進運動表現,並沒有足夠的研究。因此,要不要做增加脂肪的攝取取決於個人的喜好,如果比賽是半馬,也能在2小時內完賽的跑者,這樣做的好處更是無法有理論基礎(肝醣加上基礎的脂肪代謝就足以2小時跑完半馬)。

脂肪的攝取基本上是增加到飲食攝取的6-7成,這樣的脂肪攝取量也意味蛋白質攝取不能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必須大量減少。脂肪攝取還是要以優質的脂肪為來源,不是爌肉、五花肉、炸雞、薯條一直吃。

增加脂肪攝取,仍以優質的脂肪為主,如:起司(傳統製程)、全脂牛奶、酪梨、鮭魚、堅果、橄欖。因為種類不多,因此吃飯的樂趣會被大量減少,因此不是多數跑者能接受的方式。如果減量只有一週,則可以進行5天的高脂飲食,1至2天的高碳飲食。


咖啡因攝取


Adenosin是一種藥物、神經傳導物質、一種核苷,它會讓身體有想睡覺、大腦運作變慢的作用。它的結構跟咖啡因很像,會在身體競爭同一個受器(想像一個登機的空橋,一個機場能同時讓多少飛機上下乘客是固定的)。

咖啡因則會讓身體有清醒有精神的感覺。當我們每天都靠著喝咖啡提神,身體會有相對應的反應,讓受器變多。所以咖啡喝久了之後,可能提神的效果不如以往,需要更多的咖啡因才能達到一開始的效果。

咖啡因被證實在耐力運動員身上,可以提升運動表現。一些研究發現,在運動前喝咖啡,對於沒有喝咖啡習慣的人,提升的運動表現是習慣喝咖啡的兩倍。先前的研究,如果有喝咖啡習慣的人,能在減量週期停止喝咖啡,可以讓增加的受器減少,回到接近跟不喝咖啡的人一樣,這樣在比賽前喝咖啡可以有最佳的運動表現。

但是最新的研究發現,服用咖啡因可以增進訓練的品質,增進運動表現,也不需要因為減量期而減少咖啡服用的劑量,最終比賽時,不管有沒有服用咖啡或咖啡因習慣的運動員,都可以因為在比賽當天服用咖啡因而增進運動表現。


肝醣超補


或許你聽過,或許你嘗試過,但只要進入耐力運動一段時間,很難沒有聽過肝醣超補法這個名詞。或許跟早期的肝醣超補法不同,現在多數看到的肝醣超補法都是比早期溫和許多,也比較多人能夠接受的方式。

早期的作法是在賽前一週,先進行一個長距離跑,將肝醣盡量消耗掉。然後進行4天的低碳飲食(10%的碳水化合物)。接著3天進行高碳飲食(90%的碳水化合物)。這樣的做法是讓肌肉的肝醣消耗到極限,讓肌肉產生對肝醣的饑渴,然後就能吸收比平常還多的肝醣。

較新的研究發現,並不需要做這麼激烈的方式,就可以得到一樣肝醣超補的好處。只要在減量週的最後3天進行高碳飲食,就能有同樣的效果。也可以避免賽前長跑可能帶來受傷、休息不夠的風險,同時最後一週也較能維持高強度(低跑量)的訓練。

Matt Fitzgerald建議的做法是,10天的高脂防(60-70%)飲食,接著3天的高碳飲食(70%);或是5天的高脂飲食,一天的超高碳飲食(10g/kg),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要吃下600g的碳水化合物,這樣的量一般人可能吃不太下去,這時候可以利用一些能量膠、運動飲料、零食來補足這樣的數量。如果高脂飲食無法接受,可以跳過,但是那幾天還是盡量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

在2009年的倫敦馬拉松,Trent Stellingwerff進行了一項研究(有根據年齡、之前的運動表現做交叉分析)。這項研究共有250人參與,只有30人能在賽前吃下超過7g/kg的碳水化合物。而這些能吃下7g/kg的跑者,在比賽的表現比起其他人,完賽的速度快上超過10%,最大的差距是在最後幾公里,當其他跑者撞牆時,這些跑者撞牆的時間延後或是減緩的速度較少。


練習


不要在重要比賽做出重大改變,一直是運動比賽或是考試上的金科玉律。上面的這4點你可以參考,或許你平常不喝咖啡,喝下咖啡反而會有頭暈的狀況。這些東西都可以在重要賽事完賽後,找一些不重要的比賽進行練習、調整,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賽前飲食方式,並在最重要的比賽上展現訓練的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