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書摘:完美的一英里 極限是否存在





馬拉松破二計畫


2017年路跑界最大的話題莫過於馬拉松是否能夠破2。Nike所進行的破二計畫,由Eliud Kipchoge,Lelisa Desisa 及Zersanay Tadese三位選手來嘗試突破馬拉松的障礙。而目前馬拉松的紀錄是2:02:57,要突破2小時的整數關卡,不但要有天時地利人和。這場測試最後在封閉的賽車道上進行,天未亮就開始,讓氣溫維持在最適宜的狀態。測試場上有無限的配速員,幫忙擋風定速,而補給也不是一般放在桌子上的水瓶,而是由工作人員以腳踏車的方式補給,還有前導車以光線畫出最佳路線。最終跑出2小時25分的成績,離突破2小時還有約莫半分鐘的差距。

當然這樣的測試獲得極大的行銷利益,雖然沒有突破2小時,但是兩小時的障礙似乎變得搖搖欲墜,但是NIKE一雙250美金的鞋卻賣到全球缺貨。此外,這樣的測試方式,被質疑是否能在真正的比賽道路上實現,比賽上有對手要用不同的策略來贏得比賽,世界級的大賽幾乎都是春秋季節的9點起跑,溫度不是那樣的完美,更可能有下雨、颳風、賽道上下坡的情形。這樣的狀況跟1950年代人類要突破一英里4分鐘有極度是曾相識的感覺。


四分鐘一英里?

1952年的奧運,英國的班尼斯特、美國的桑提與澳洲的蘭迪再跑完奧運,無法獲得自己所想要的成績後,不約而同地進行著破4(一英哩)計畫。在1952年至1954年這2年間,這樣的話題不斷的延燒。這三人基本上當時都是學生身分,跟現在職業運動員不同,要在兼顧課業、社交、訓練及感情上做出完美的平衡。

澳洲的蘭迪在奧運過後,拋棄了原本的教練,他在奧運期間跟當時候許多頂尖選手討教後,發展出自己一套的訓練方式,他的訓練方式相對嚴苛,有100米的間歇、8公里的長跑,一天基本上進行兩次訓練,以一個中短距離比賽的選手來說,他一個月可以跑到250英哩,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或許有些人認為這樣的訓練只是鍛鍊意志力,強迫自己忍耐痛苦,但是就書面的資料,他訓練的內容不就是現在所謂的科學化訓練嗎?只是當時候不知道這樣的訓練方式,各種間歇長跑的意義及目的在哪,但是確實頂尖選手都利用這樣的方式獲得進步。

在這兩年間,蘭迪在澳洲漸漸沒有對手,他在這樣相對艱苦的訓練下,可以一週接著一週挑戰破4,他的時間落在4分1秒附近,而當時候澳洲對於田徑運動的訓練或是環境是相對落後,在國內沒有好的場地及競爭對手下可以跑出這樣的成績,引起了國際知名選手的注意,邀請他到歐洲進行短期的訓練後,在相對先進的場地下跑出3分58秒的成績(當時英國班尼斯特已率先跑出3分59秒)。

美國的桑提不對跟隨著校隊進行訓練,但是頻繁的參加接力賽,各個不同距離的比賽,最多的時候一週要出賽4次,在沒有足夠休息及針對1英哩進行訓練下,他跑出了4分1秒的成績。當時後的美國已經成為世界強權,在這場體育界追逐著誰能破4的氣氛下,桑提成為美國的希望,出入參加比賽成為票房的保證,讓業餘體育協會賺取大把的鈔票,但桑提在歐洲進行巡迴賽時因為無法獲得足夠休息而鬧脾氣罷賽後,對他進行秋後算帳-禁賽。在過度出賽、禁賽、畢業後入伍後,桑提理應有機會挑戰破4但現實造成他最終無法留名青史。

英國班尼斯特是史上第一個突破4分鐘1英哩的人。當時他在唸醫學院,繁重的課業及醫院實習、值班,加上英國對於紳士的社交要求,他只能在午休的半個小時進行訓練。他訓練的內容跟蘭迪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只是要在更精簡的時間內獲得更大的效果。他在醫學院的研究內容也是進行跟跑步相關的研究,探討在多少的氧氣下可以跑出最佳成績(氧氣濃度66%),乳酸對於跑者的影響等題目。當然這些很多都是實驗室數據,但是這些研究多少幫助他在訓練課表的修正。


兔子不合法的年代


1954年,班尼斯特在牛津的操場,在颳風及場地潮濕的不完美狀態下,跑出人類第一次4英哩小於4分鐘的紀錄。這場比賽上他使用了2個配速員幫他配速,當時候的配速無法像現在這樣明目張膽,必須要偷偷進行,且幫忙配速的人也要完成比賽。

在班尼斯特與蘭迪都突破4分鐘障礙後,人們當然想知道誰是地球上最快的1英哩跑者。隨後在溫哥華進行的大英帝國運動賽上,兩人在沒有配速員的情況下,都跑出低於4分鐘的時間,由班尼斯特勝出,但隨後爆出蘭迪在賽前腳背被燈泡劃破一道傷口,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這場世紀之爭,如果沒有這場意外誰輸誰贏還是不斷被討論的話題。

紀錄是用來被打破的,現在紀錄男子可以跑出低於4分鐘1英哩的超過千人(女子還無法突破)。人類終究是有其極限的,但極限在哪沒人知道,但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應該可以看到人類真的在賽道上突破馬拉松2小時的心理極限。


台灣進入科學化訓練的年代?


最近開始在台灣流行的科學化訓練,每個教練都說自己是用科學化的方式進行訓練,科學化訓練變成現在路跑最潮的名詞之一。1950年代,當時後的人們不知道為何要進行間歇運動、或是短跑選手要跑比比賽距離更長的距離,但這些疑惑逐漸被解開,班尼斯特在這其中扮演了研究先驅的腳色。可惜的是,許多訓練營的教練,問他們訓練的目的,往往得到很奇怪的答案。這或許也是台灣20年來馬拉松紀錄無法進步,而全世界的紀錄幾乎都在往前推的因素,更可怕的是,台灣業餘選手跟職業選手的差距越來越小,在更有限的時間下,業餘選手逐漸能看到職業選手車尾燈的情況,不禁為職業選手捏把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