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2年1月11日 星期二

一場沒跑好 卻是場最舒服的馬拉松-2021台北馬拉松

 




如果沒記錯的話,2020年的台北馬拉松是下著雨,當初也有抽籤抽到,但是自己覺得準備不足,雖然人也在君悅飯店裡,就這樣在隔著窗戶看著比賽起跑。上次真正肉體下去跑台北馬,已經是2014年了。那個時候還只是剛開始跑全馬的入門跑者,只記得下著雨,然後看著錶,心裡計算著,追趕著關門時間,印象中就是在關門時間前沒多久回到終點。最後那一段路只剩稀稀落落的人一起跑著,台北馬似乎也沒有回收車,當年還有朋友就被丟包在河濱公園,繼續吹著冷風淋著雨。


後來跑過一些國外的比賽,覺得9點左右的起跑時間,加上溫度多數是在攝氏10度上下,跑起來比較舒服,因此這5年來幾乎沒有印象在台灣比過全馬。這兩年因為疫情,絕大多數的人都無法出國比賽,台灣的比賽也變成是幾乎唯一選擇。在此之前,最後一次跑全馬,是2019年8月的北海道馬拉松,除了還是夏天以及傷後並未完全恢復,用了非常痛苦的5小時出頭,關門壓線時間完賽。


五月因為疫情,全台生活都大亂,不要說是比賽了,連練習跑步都變成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後來疫情降溫,台北馬確定能夠舉辦,多數的人,可能都是在相對準備時間不充裕的情況下訓練。但畢竟下波疫情是否會來,後續還能否有比賽很難說。所以基本上打定主意,除非有突發狀況否則就是跑到底。





訓練


疫情之初,都市裡能跑步的場館,幾乎封閉,只能在家門口跑人行道繞圈圈(GPS容易抓不準)。到底跑了多少距離及配速,都是在瞎子摸象,反正至少有在運動就好。終於到了8月中,平常習慣的訓練場地才開放,才能正式跑一些課表,知道自己真實的狀況(差到慘不忍睹)。

2018年受傷開刀後,膝蓋的狀況一直都不是很好,雖然持續肌力訓練以及打針治療,但畢竟不是受傷前的膝蓋,肌肉萎縮以及雙腳出力明顯有差距。持續治療及肌力訓練下,事實上雙腳都比受傷前還要粗壯,但是要把這些力量轉換到跑步上,以及讓潛意識放心讓受傷的左腳,去出力採地,還是有一段路要走。

2021年,事實上有感覺到打針的部分應該是要收尾了,異音及活動度也幾乎達到用侵入治療方式的極限,但因為這三年期間,除了2019年在醫師的許可下,跑了一場全馬,在比較好的狀態下,是否能夠接受相對較高強度的訓練或是比賽,仍是有疑慮的。因此打算比完賽後檢查沒問題再停止治療。

雖然月跑150-200公里以上,對於跑全馬會是比較足夠的訓練量,但是因為受傷後就很少有一個月跑超過100公里,多數都是在30-50公里之間,因此先把量慢慢提升,再利用一些運動科學的方式,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達到可以完賽的體況。之前跑的北海道馬拉松是五小時關門,因此對於台北馬的五個半小時完賽是沒有太大壓力,加上身體素質明顯是比2019年好。但可能也因為三年來跑量減少,體重也增加不少(耐力運動超級會燃脂的)。

現代很多所謂的科學化訓練,用心跳等方式監控疲勞,基於現在個人軟爛又沒有想拚成績的心態,自然去找一個符合科學但又可以有很多藉口的指標-RPE,來做為是否要變更訓練的指標。只要身體或心理累了,就繼續躺在床上,跳過課表,隔日再說,有時候一跳就是直接跳快一個禮拜,RPE真的是一個超級適合我的疲勞指標。

這次的課表,基本上以Run less,run faster的概念下去做調整,沒有像書上設定的配速那麼可怕,就以較少的天數來做質量課表,以自己能夠完成的配速當作標準,以不降低配速的情況下,逐漸增加長度。訓練的天數也從三天,慢慢拉到最後的六天。週跑量暑假的時候約為30公里,最後的60公里,再進入減量。

這樣的訓練狀況,事實上感覺還蠻不錯的,身體很少出現明顯的痠痛,也沒有甚麼過度訓練的徵兆,最後的配速,不管是間歇還是長距離,已經可以達到比受傷前慢個10秒左右的情形。對於整個課表效果是蠻滿意的。


腸胃炎攪局


當用最短的時間,經過訓練,狀態整體來說還算滿意。長距離可以訓練大致可以看出可能比賽的配速,6分速上下大概是個低標,當天狀態好一點可以再減個20秒,是頗有機會。相對北海道馬拉松的成績,如果只跟自己比較,如果能用這樣的成績完賽,是非常滿意的。

然而就在跑完最後一個長跑當天下午,準備要進入減量期,帶小孩去玩種番茄的活動,回來後覺得不太舒服,一下車直接在停車場狂吐。從那天下午一直躺到隔天早上。賽前兩天也是狂瀉肚子,又是一次腸胃炎,賽前的晚上還是有些頭痛,但是身體狀況似乎是可以跑,但是能跑多遠就沒有個底。

本身就是個容易腸胃炎的體質,一年可能會有一到兩次比較嚴重的腸胃炎,但是這次剛好就在比賽前發生,算是運氣不是很好。反正都佛系訓練了,破PB本來就不是參賽目標,如果能夠完賽就好。


EXPO的混亂


以前台灣馬拉松沒有什麼馬拉松博覽會,隨著大家出國看到國外大型比賽的博覽會,自然也會希望台灣指標性的比賽也要有。過去的比賽台北馬自然是沒有,不知道是幾年前,才開始舉辦。也因此想來看看台灣比賽舉辦的如何。

EXPO的出入口沒有很明確標示領取物資動線,雖然有小小的標示,但很容易走錯邊,一旦走錯邊就要出會場再從另一側進會場。領取物資前有通知要帶疫苗注射紀錄,台灣疫苗注射紀錄基本上都是拿黃卡,臨時現場跟你說他不看黃卡,只看健保卡。問題是你要看健保卡要不要事先跟參賽者說?再者健保卡上的貼紙很容易偽造,現場也沒有可以讀取健保雲端資料的設備,萬一沒有帶健保卡不就不能領取物資,領取物資規定有很明顯問題。

領取物資,一般國外都是號碼布幾號,就會有特定號碼區去領取,台北馬則是你去排隊,然後他們再到後面一團號碼部裡面慢慢找,是的,我們的官員又不知道在考察什麼了。真的花點小錢用郵寄就好,前面都氣飽了,誰還會想逛展場。




接近完美的賽道


台北馬以前最被人詬病的就是河濱距離太長,曾被戲稱是河濱馬。適度的跑在河濱上,可以減輕大台北的交管壓力,畢竟台灣運動風氣沒那麼高,一場馬拉松帶來的經濟效益,相較於國外城市馬,也可以忽略不記。這樣的情況下,要市民來支持這樣的小眾運動是不太可能。加上台北的路跑活動路線重複,頻率又非常高,如果我是在那些特定路段上的民眾,也會覺得擾民。

不知道是否是因為疫情,台北市政府的起跑點似乎不那麼壅擠,但還是一貫的廁所不足。反正已經預料到有這個狀況,已經都在飯店撐到最後半小時才出門,所以也不是什麼大問題。起跑區也開始學著國外,很細緻的分區來排隊等待起跑。

起跑似乎沒有過往的擁擠,但是還是無法順利找到合適的空隙,來閃過較慢的跑者。仁愛路只開放了不到一半的寬度給參賽者使用,另外一半也是空著,可能是要給半馬使用?仁愛路的比賽長度也就五公里,只要適度調整起跑間隔時間,開放全部車道給比賽的人使用,就能解決擁擠問題。擁擠的問題也是一直到離開仁愛路後才獲得改善。這時候配速還都維持在6分內,都躲在前面跑者的後面,不讓費過多的力氣變換方向。

過了五公里後,場地開闊了許多,開始能用自己輕鬆但是稍快的方式跑,從中正紀念堂沿著總統府的外圍繞了一圈,西門町、重慶路,只要學生時代有在台北市生活過的,這些地方幾乎都是滿滿的回憶,露出的北門也是相當漂亮。

接著進入很漂亮的中山北路,整個狀況說真的還不錯。過去台北馬的水站很短,大家常常要擠在一團搶水,現在雖然比起國外的大型賽事還是短了一些,但是以台灣賽事的規模,非常足夠。工作人員也會將水杯是先裝好水,疊成一層一層。不再有過去要在水站等工作人員幫忙到水的奇觀。

快到美麗華的時候,身體突然瞬間一下感覺怪怪的,但也沒有明顯什麼不舒服,配速也沒有掉。但是鑑於兩週內身體生病了兩次,立馬決定降速保平安,開啟玩樂的完賽模式,欣賞周遭跑者的奇裝異服及周圍景觀。事實上這時候也發現大腿內側有燒擋的情況,這是參加路跑比賽的第一次,可能是跑量下降加上肌力訓練大腿變粗造成的後果。

上了高架,進入了南港科學園區外圍,這裡原本是台鐵南港機廠及一些工廠所在地,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原本天龍國的邊陲地帶,現在變成台北另一個商業中心,幾乎快要取代世貿展場的功能。

接著進入河濱公園,約略十公里左右的距離,不算過長,在台北跑步多少都有跑過河濱的經驗,跑段河濱也不算不合理,只要不要超過一個合理的距離就好。通常超過30公里就會迎來撞牆期,覺得腿部沒力、肌肉疼痛,但這次可能因為提前降速,第一次跑全馬完全沒有撞牆的感覺,雙腳不覺得不舒服,也沒有油箱沒油的感覺。

離開了河濱,進入個人覺得台北最美的社區-民生社區,比賽也來到最後的幾公里,過了40公里,也不用再考慮是否身體能否負荷全馬的距離,就開始加速跑完最後的里程數。最後第一次跑進,重建後的台北田徑場。




台北馬心得


雖然因為一些身體狀況,決定不要在賽道上用全力嘗試,但還是比之前開刀後的第一場北海道馬拉松進步了20分鐘。終點遇到朋友,也說看起來不像是跑完一場全馬的感覺。如果身體狀況可以調整好,應該可以非常貼近2018年倫敦馬的比賽成績(相類似的天氣、不少人都被急救)。

如果撇除掉漆的EXPO,改版後的台北馬進步非常多,並不輸給許多國外的賽事,交通管制也非常好,不像以往最後衝刺階段,在光復南路上被擋下來讓行人通過的詭異狀況。或許還是要想辦法解決起跑前五公里過度壅擠,無法用大家設定配速的問題,但整體瑕不掩瑜。

跑完隔天也都沒有過往嚴重的肌肉酸痛,不良於行的狀態,當然沒有用全力跑是個原因,但我想有好的肌力訓練也是非常有幫助。這一年左右的時間,都在跟前日本奧運選手練習肌力,或許是前頂尖選手,知道我們要的不是單純肌肥大,而是要能轉化到運動表現上的訓練。

台北馬基本上雖然準備期間過短,還有需要修正的地方,但我對於目前的訓練方式是相當滿意,尤其自己可以隨時更動課表,可以即時根據工作、身體狀況做改變。未來一年應該不太會參加什麼比賽,可能就是讓自己能夠持續訓練,等年底或明年初開放國境,能夠出國再跑一場馬拉松。


延伸閱讀:




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2021聖安東尼奧乳癌研討會心得筆記





2021聖安東尼奧乳癌研討會,因為疫情可以線上及實體進行,只要掏出口袋的信用卡,我們在16小時航程外的台灣,也能相對輕鬆地參與這一年一度的盛事。以下是我個人對於一些可能是重點議題的心得筆記。


口服選擇性雌激素受體降解劑(SERD)


現在晚期賀爾蒙陽性乳癌,以賀爾蒙藥物治療為主,Elacestrant為口服選擇性雌激素受體降解劑,目前法洛德(Faslodex)為唯一上市的SERD,在臨床使用上,確實可以讓病人或得相當不錯的療效。

Elacestrant在第三期的臨床實驗中發現(EMERALD trial),針對已經使用賀爾蒙治療過(CDK4/6 inhibitor以為基礎藥物),但是疾病仍然在持續惡化的病人,相較傳統的賀爾蒙治療,可以有多上一倍的病人病情可以獲得控制(22% vs. 9%)。

單獨使用Elacestrant就能降低死亡及疾病惡化的狀況,但是未來可能還是會需要跟CDK4/6抑制劑並用,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Metformin對於早期賀爾蒙陽性乳癌沒有治療效果


賀爾蒙陽性乳癌的藥物,跟糖尿病的藥物,在許多治病藥物作用在同樣的途徑上,理論上可能糖尿病的藥物,可能可以用來乳癌的存活率或疾病控制。在一個3000多個乳癌且沒有糖尿病的病人,進行研究(MA.32 trial),使用Metformin這個常見的糖尿病藥物,看是否對於疾病治療有幫助。

發現Metformin相對於現有的乳癌治療,並沒有明顯的好處。但是由於一些乳癌的賀爾蒙藥物,可能會產生高血糖的狀況,Metformin或許不能幫忙控制乳癌,但是可能可以幫助這些乳癌病患的血糖控制。




賀爾蒙陽性早期乳癌,在使用停經手段下,AI 較 Tamoxifen有微幅優勢


停經前乳癌患者,在使用 AI (復乳納)或泰莫西芬(Tamoxifen),搭配停經針或是卵巢切除手術後治療3-5年後,經過約十年的追蹤,發現五年的復發率,AI比泰莫西芬少了1/3。遠處轉移的機率也是相對較低。

或許因為研究(GS2-04)只治療3-5年,因此減少復發的風險也就在前五年。如果將藥物使用的期間延長到十年,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如果腋下淋巴節轉移超過四顆,AI就沒有比泰莫西芬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Exemestane對於早期、停經前乳癌長期治療效果優於Tamoxifen


停經前賀爾蒙陽性的病人,主要的賀爾蒙藥物是以泰莫西芬(tamoxifen)為主,如果能加上停經針會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在 TEXT and SOFT trials的大型研究,分析在都使用停經處置下,分析諾曼癌素(Exemestane)比上泰莫西芬(tamoxifen),孰優孰劣。整體而言,無病存活率及復發率,諾曼癌素都優於泰莫西芬,但整體存活率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

對於乳癌高復發風險的病人,可能要考慮是否使用芳香酶抑製劑(例如復乳納)加上停經針。可能可以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目前台灣健保對於諾曼癌素(Exemestane)的使用規範,要求要有停經狀態,且要使用泰莫西芬無效後才能使用,跟研究上所得到的發現,可能在藥物使用上會受到健保局規範而要有所調整。




化療在早期賀爾蒙陽性、停經前病人的角色


隨著賀爾蒙陽性晚期乳癌,越來越以賀爾蒙治療為主,化療的角色逐漸被設定為,好幾線賀爾蒙藥物無效後的備案,是否在早期乳癌也能在未來減少使用化療,而跟晚期乳癌一樣,以賀爾蒙藥物治療為主,且不影響到病人的疾病控制,是越來越值得討論的話題。

在 RxPONDER trial的研究中發現,化療加上賀爾蒙治療,比起只用賀爾蒙藥物治療,五年的無病存活率多上5%(iDFS:94.2% for the ET+CT group vs. 89.0% for the ET group),在停經後的乳癌患者,有無化療則是沒有明顯的差別。

2021聖安東尼奧乳癌研討會上,則是進一步發表6年的統計資料。對於停經前的乳癌患者,無病存活率則是進一步差距加大到5.9%。6成賀爾蒙治療及8成加上化療的病人,會在兩年內停經,這些停經病人的存活率,明顯比還有月經的好。這些病人存活率的差距,是否來自於停經,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如果是如此,那就要思考,是否只使用賀爾蒙藥物治療的病人,加上停經藥物就能達到跟化療一樣的存活率。




晚期賀爾蒙陽性乳癌,偵測到基因突變,宜提早換藥


在 PADA-1的研究中,發現晚期乳癌如果開始使用AI(復乳納)加上 愛乳適(CDK4/6 inhibitor),每兩個月監測一次基因,如果發現有 ESR1這個基因的突變,在病人疾病還沒有變差的情況下,就進行換藥-法洛德(Faslodex),會比不換要繼續治療的病人,疾病無惡化存活(PFS)可以增加近一倍(11.9個月 vs 5.7個月)。

如果等到疾病變化後才換藥,疾病無惡化存活就減少到3.5個月。因此如果可以有基因檢測來預期目前的治療是否可能未來會沒效,因而提早變更治療的藥物,可能會對轉移性乳癌的存活時間,產生不小的改善。


Pembrolizumab對於三陰性乳癌,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免疫療法藥物pembrolizumab(吉舒達),在KEYNOTE-522 study (abstract GS1-01)的結果成現,對於難以治療、極易快速惡化的三陰性乳癌,在沒有遠處轉移的病人上,在診斷後先進行免疫療法後,接著街受手術切除腫瘤,並完成後續藥物既定療程,發現不管在停經前、停經後、有無淋巴轉移的病人,後續疾病復發的風險,都有明顯的降低。

這樣的結果,讓我們可以得知,在三陰性乳癌病人身上,不管是否有遠處轉移,在適當的病人身上,都應該要考慮使用免疫療法的可能,對於未來降低早期乳癌復發風險,或是晚期乳癌的存活時間,都有不小的幫助,但是口袋要有錢,要不保險金額要足夠。


延伸閱讀:






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淺談女性運動員營養計畫

 





女性不是身體較為嬌小的男性,受到體內賀爾蒙的週期性改變變(月經週期),女性在不同時間點,對於燃脂的效率也會跟著改變,產生能量的速度也有所不同。訓練的計畫可能也需要隨之調整。或許受限於經費等因素,運動相關的研究,人數都相對小樣本,人數都少了,就更難把男女性分開來做特別的分析。


像是馬拉松比賽,女性就比較容易產生低血鈉,可能跟整體身材較男性小,當補給時喝下同樣分量的水後,就會產生體液過度累積的狀況。現在耐力運動的建議碳水化合物補給,是每小時90-120g,但是一般在計算代謝率,都會參考體重這個因素,因此女性的能量消耗理當比男性低,是否最佳的能量補給仍然是同樣劑量呢?



營養攝取不足


不同研究有不同的數據,但像是舉重、跆拳道等需要依體重分量級的比賽,或是像耐力運動,有些迷信體重較輕會有更好的運動表現,特別容易造成熱量攝取不足。有研究發現,高達約五成的女性運動員,會有熱量攝取不足的問題。

當女性運動員熱量攝取大於等於每公斤體重45大卡時,才能對於進行的訓練刺激產生最好效果,甚至才能對肌力訓練產生肌肥大等效果。當女性運動員熱量攝取小於等於每公斤體重30大卡時,就可能因為熱量攝取不足,造成體內賀爾蒙混亂導致月經異常。

營養攝取不足,容易讓女性運動員產生著名的〝女性運動員三重症〞,也就是熱量缺乏(體重減輕)、無月經(經期混亂)及骨折。女性荷爾蒙對於女性維持骨質密度相當重要,當因熱量攝取不足而導致賀爾蒙產生變化,也就會連帶影響骨質密度,可以說是環環相扣,而運動員又需要長期接受高強度的訓練,一旦骨質密度降低,就容易導致骨折。可以看到不少比例女性運動員有骨折的經歷。




各種原因可能導致營養攝取不足,為了控制體重而減少飲食的份量,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這樣的狀況可能間接導致鐵質攝取不足,產生缺鐵性貧血。貧血不但影響運動表現,更會有有氧系統產生的能量不足,需要更依賴無氧系統來補足能量缺口,對於耐力運動的引響可能就會相當負面。

運動員身體處在低能量的狀態,會導致睡眠障礙、情緒不穩定、甚至降低免疫力而導致生病。同時也會因此增加受傷的機會、協調性降低、運動反應變慢等等。長期處在低能量狀態的運動員,比起正常能量狀態的運動員,運動表現可以變差近10%。如果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可能可以減少,因為熱量攝取不足所帶來的免疫力不足問題(但是根本還是應該要攝取足夠的熱量)。

為了維持身型,不管是為了外型或是運動表現而刻意控制熱量攝取,研究發現吃足夠食物的女運動員,靜止狀態的基礎代謝率反而比較高,過度限制熱量攝取的運動員,身體反而會降低基礎代謝能力。同時相較於攝取足夠熱量的運動員,比較不容易發生腸胃道不適的症狀。

女運動員該如何建立良好的飲食計畫





從營養金字塔底層檢視,營養的需求會發現首先要注意熱量、水份是否足夠,接下來看三大營養素(醣類、蛋白質、脂肪)、微量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的攝取量,再來才是訓練(比賽)前中後的補給,以及不同運動的營養需求,然後才是賀爾蒙的影響,年齡反而是相對沒那麼重要,最後才是個人化的營養計畫調整。

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女性還是男性、運動員還是一般人,三大營養素攝取充足都是最優先應該要滿足的,醣類、蛋白質、脂肪攝取足夠,人一天需要的熱量才能得到滿足,運動產生的破壞才有蛋白質能更進行修補,甚至才能去談到肌肥大等訓練效果。

微量營養素在台灣運動圈被過度放大強調,不是說微量營養素不重要,而是要建立在三大營養素攝取充足的情況下,再來思考是否需要攝取維他命、鐵劑等相對次要的營養元素,甚至才能討論是否要去使用運動增補劑,來增加運動表現,但是在台灣的運動圈,常常看到某網紅或是某明星選手使用了一些產品,就一窩蜂地去購買使用,卻忽略了地基沒打穩,吃再多的微量營養素,成效是相對有限的。

訓練前中後,要吃什麼、訓練後多久要補充什麼樣的營養素,多數還停留在過去前輩的經驗傳承,很少是根據現有的科學證據,來引導運動員該如何獲得最佳的營養補充。像是有的耐力運動網紅會教導運動前不要吃東西,以增加燃脂效率,但這樣會導致運動後必須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補充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甚至能進行的運動強度也會受到限制。

女性在月經週期的不同階段,主要能量代謝的比例會受到賀爾蒙影響,而有所不同,是可以根據這樣的狀況去進行不同的調整,但是這樣的調整要非常精細,多半的形況下須要有專門運動營養師介入,才不會導致反效果。這也就是在當基礎的營養補充充足後,需要開始
針對不同運動項目、強度、訓練時間去進行個人化的調整。




肝醣超補?水分攝取?



現代耐力運動建議長時間運動,每小時攝取90克的碳水化合物,但這樣的建議,基本上是建立在男性運動員研究上。比賽前進行肝醣超補,可以達到10g/kg碳水化合物攝取的量,對於一般標準體重的女性,這樣的熱量攝取,可以達到女性一天熱量的8-9成,可能對於女運動員攝取這樣的量,是相對沉重的負擔,也容易產生腸胃道不適的症狀。

有一些較小型、針對女性耐力運動的研究,發現女性還是可以努力試看看,進行肝醣超補,因為在賽前身體儲存越多肝醣,對於比賽的成績還是有明顯的助益。比賽時攝取90克的碳水化合物,也是個努力的目標。但是稍微降低一點標準,不一定對女性運動表現產生負面影響,也可以搭配些許蛋白質,看是否能減少腸胃道的不適,更有機會接近建議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

女性運動員相對於男性,因為身體體積相對嬌小,容易發生過度飲水的狀況,尤其如果進行耐力運動,完賽時間超過4小時者,風險又會增加,可能會導致低血鈉的情形。雖然多數低血鈉都不太嚴重,但是還是要有良好的飲水計畫,可以針對訓練及天氣的狀況做動態調整。

現在飲水的原則是渴了再喝,但是台灣多數時間天氣悶熱,應該要做適度在地化的飲水策略。古老的經驗告訴我們體液流失會減損運動表現,但是現在有許多研究發現,少量的體液流失並不影響運動表現。如果跑得比較慢,或許就不應該每個水站都喝水,或許改喝運動飲料也是另一種相對合適的選擇(就不用帶鹽錠啦)。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2021年9月27日 星期一

早期乳癌不化療,還能怎麼做?


 



在原本公費下鄉的小鎮待了一陣子,沒想到該偏鄉有旅居美國的台灣人,因為罹患乳癌,因為語言不通,無法與當地醫師有良好互動,因此轉輾跟我聯繫上。沒有問過過多的私人細節,只是了解她所接受過的治療、以及醫師建議她的治療選擇。


一般認為,美國醫療水平應該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尤其我們常常跟隨美國幾間舉世聞名的醫院、醫師所建議的方式去治療病人,不少台灣的醫師也都是到美國去進修,把更先進的醫療知識、技術帶回台灣。


然而該位女士治療方式真的令人大開眼界。在看到美國醫師發出來的病理報告,確實是鉅細靡遺,台灣在健保給付制度下,每個醫師能分給病人的時間被壓縮到極致,多數醫師無法花上半個小時來謄打一份報告(看起來那份報告長度、內容推估,不包含看病理切片的時間)。





治療過程


該位女士約略50歲,為停經前狀態,經過診斷為乳癌後,在今年的夏天在田納西州的一家醫學中心,接受了全部乳房切除手術加上前哨淋巴結切片手術。會接受全部乳房切除手術,是因為醫師認為亞洲人乳房太小,不適合保留乳房。

事實上現在放射線治療技術進步,應該要給病患全部乳房切除或是乳房部分切除加上放射線治療的選擇,後來腫瘤大小也只有約略一公分,多數亞洲人的乳房大小做乳房保留手術是沒有太大問題。該病人並沒有得到這樣選擇的機會,並且在當次手術放入義乳。

在台灣多數醫院,如果進行前哨淋巴結切片手術,多半會在當下進行冰凍化驗,請病理科醫師判斷是否有淋巴結轉移,如果有淋巴結轉移可能就要進行腋下淋巴結清除手術,雖然請病理醫師進行冰凍檢驗,需要多花約半小時的等待時間,但是可以讓病患避免事後需要二次手術。

這位病患切除乳房後,醫師切除前哨淋巴結後,就進行縫合,讓病患事後再來看化驗報告。或許美國的醫療費用昂貴,在等待冰凍化驗的過程,外科醫師及麻醉科醫師在這段時間內能進行的事情並不多,但是二次手術需要花費的手術費用跟等待半小時,那者更為有效率事實上並不太需要複雜的計算。

後來回診後,病理報告顯示前哨淋巴結有多顆轉移,於是醫師便建議二次手術切除腋下淋巴結。今年上半年,有權威乳癌治療指引建議,如果病人事先檢查,沒有發現有淋巴結轉移的跡象,則手術發現前哨淋巴結有癌細胞,進行腋下淋巴結切除或是進行手術後的放射線治療,對於長期存活率並沒有明顯差異,意思是該女士可以考慮接受放射線治療,進而避免二次手術的心理負擔。




現在癌症基因檢測盛行,乳癌也有自己相關的基因檢測,該女士也接受了基因檢測,報告表示復發風險是低度,所以不用接受化學治療。但是根據該為病人的狀況,已經確定有淋巴結轉移,表示癌細胞很有可能已經進入身體的循環系統,根據NCCN(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的最新乳癌治療指引,該病患應該還是要接受化學治療加上賀爾蒙治療。

很明顯不能因為基因檢測表示是低風險,就不接受常規該有的治療,基因檢測只是在低度風險的病患身上,可以做為一個輔助工具,而不是由基因檢測的結果來套用在每個病人身上,畢竟每個病人的疾病狀況都不同。該病患卻被誤用基因檢測,被告知不需要接受化學治療。這對於該女士未來的存活率,可能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如果病患的疾病是第四期,已經確定是轉移到骨、肝、腦、肺等重要器官,那確實以現有進步的藥物治療,並不一定要馬上進行化學治療,而可以使用許多賀爾蒙藥物來控制疾病,以避免化學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可以保留到賀爾蒙治療無法控制疾病時的武器。

和該女士經過多次的討論跟解釋後,她有回去跟主治醫師討論,但是化療的選項並不被接受,而且似乎在美國,每次回診的間隔都相當長久,這次看完診後,下次再見到醫師就是數個月之後。再加上不同保險公司的限制,只能去接受特定醫師的治療,所使用的藥物也受到保險公司制約。




還能怎麼做


既然手術算是大致完成,除非要去接受腋下淋巴結清除手術,那麼手術的角色在該病患乳癌治療上,已經不再是重點。可能還是要接受放射線治療,尤其在確定前哨淋巴結有轉移的情況下,減少局部復發的風險是有其意義。主治醫師不同意讓病患接受化學治療,病患可能只能用停經針加上傳統的賀爾蒙藥物。

很多癌症治療的藥物,不少都是先在癌症第四期的病患身上使用,當獲得一定成功經驗後,就會讓早期的癌症病人去使用。CDK4/6抑制劑目前在晚期乳癌上取得相當不錯的成果,CDK4/6抑制劑會抑制細胞分裂成長,達到控制癌症的效果。

目前市面上有三種CDK4/6抑制劑被使用,也在進行早期乳癌治療效果的臨床實驗,捷癌寧(Abemaciclib)是目前唯一證明,被用在早期乳癌是有明確效果的CDK4/6抑制劑。可能實驗時間還不夠長,相信未來另外兩種CDK4/6抑制劑對於早期乳癌可能也會被證實是有效果。

對於該女士,可能可以跟主治醫師討論,在不能使用化療治療的情況下,是否要使用捷癌寧(Abemaciclib),雖然藥費可能相當昂貴,但是這是在種種諸多限制下,可能可以找到的另一種解決方案。

感謝這位病人的信任,也希望接下來她能得到合適的治療,並且抗癌成功。


延伸閱讀:






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

喝酒會增加乳癌風險

 




從遠古時代,人類開始懂得利用穀物、水果等農作物釀酒後,酒精就成為人類社交上不可或缺的一種飲品。狂歡的時候飲酒、失意的時候獨飲,有文人需要酒精來增添文采。過度地飲酒也帶來許多的傷害,酒駕撞傷撞死人、喝到失去理智拿刀砍人,幾乎天天可以在電視新聞上看到,似乎也不再是什麼新聞。


喝酒也會帶來許多健康上的問題,喝到肝功能異常(爆肝?)、肝硬化、胰臟炎、食道出血,甚至是導致癌症,像是許多頭頸部相關的癌症(口腔癌、食道癌等)、肝癌、大腸癌、乳癌,酒精會導致癌症,似乎相對空汙、油炸飲食等致癌因子相比,比較沒有被重視。


乳癌已經擠下肺癌成為全世界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在台灣乳癌也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每四個女性癌症患者就有一人是乳癌。根據歐美的資料,在北美及西歐國家,每年約有8%的乳癌是因為喝酒而導致,其他地區有多少乳癌是因為喝酒而產生,並沒有很明確的答案。


隨著台灣都市化,夜生活的興盛,飲食文化的改變,現在大家越來越能接受吃西餐配著酒,雖然可能還是無法跟歐美國家一樣,中午隨處可見有人在餐廳飲酒,或是坐在公園輕鬆愜意的享受酒精,但台灣人酒精消耗的數量確實逐年攀高,也代表導致乳癌的比例會越來越接近歐美。





酒精為什麼會導致乳癌?


每天攝取約30克的酒精,會導致體內女性賀爾蒙濃度的上升20-25%,而女性賀爾蒙刺激乳房組織賀爾蒙受器,造成乳房組織密度增加,可能進而導致賀爾蒙陽性的乳癌細胞產生,最終導致乳癌。

同時酒精也會破壞乳房細胞的DNA,導致細胞複製可能產生異常,而異常的細胞,經由不斷地破壞、複製後,可能最終會導致乳癌細胞的產生。酒精也會妨礙葉酸的吸收,葉酸被認為可以降低乳癌的風險,因此過度的酒精攝取,會增加罹癌風險。


喝多少才會導致乳癌、不同酒類會不同嗎?


不同研究有不同的說法,但是基本上只要每日攝取的酒精,超過10-15克就會明顯增加乳癌的風險,喝入越多酒精所可能面臨的風險越高,而每日15克的酒精,相較於一般人,罹患乳癌的風險可能會增加10%。15克的酒精可能一小罐啤酒就會超標。

啤酒、烈酒、紅白酒大概是市面上最常見的酒精分類方式,不管是什麼類的酒,裡面含有的物質都相當複雜,這也造就不同年份、不同地區酒品也不一樣的價值,品嚐這些酒也才有不同的樂趣。

紅酒含有一些可以促進健康的成分,因此有人一天一小杯紅酒來保養身體。但是對於乳癌而言,這樣的保護力事實上是不足的。對於乳房而言,喝下酒精的克數越高,就代表越高的風險,跟喝啤酒、紅酒、威士忌基本上是沒有差別的。




可以明顯發現,對於停經前婦女,攝取酒精而導致的乳癌是較明顯,尤其是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喝酒,或是在第一次生產前有飲酒習慣的女性,酒精對於這些女性產生乳癌的風險是更為明確。現在未成年飲酒、或是大學生飲酒文化較過去流行,加上初次生產年齡延後,或許也能提供我們為何早齡乳癌大幅增加的一個可能性。酒精也確實造成停經前婦女,罹患乳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比停經後的婦女高。

有些人平常是不大喝酒的,但是會偶爾參加聚會,在聚會中,一次性喝下大量的酒精。如果假設一個人天天喝酒,但每天喝一杯,另一個人每週只喝一次酒,但一次喝下七杯。那一次性喝下大量酒精的人,罹患乳癌的風險,明顯是比天天少量飲酒的人還要高。


得到乳癌後的飲酒


很少有研究去針對罹患乳癌後的飲酒行為,及飲酒後對疾病控制所產生的影響去做研究,對於罹患乳癌的病人,站在醫師的角度上,大概都會要求戒酒,而且研究中讓病人自由去飲酒,是否有倫理道德的問題,可能將會導致這樣的研究是非常困難。但依照常理推論,乳癌病患應該要避免酒精攝取,如果要更嚴格的話,可能對於非常時間烹煮且含有酒精的料理,也要適度避免。

理論上,喝酒會增加體內女性賀爾蒙濃度,應該賀爾蒙陽性的乳癌飲酒病患人數要相對佔多數,但是研究上無法達到一致性的結果。但是卻發現,如果之前有在喝酒的病患,接受治療的成效,可能會比沒有喝酒的病患好。




面對可能的風險,如何負責任的喝酒?


西方國家對於國民飲酒可能導致乳癌的研究,發現絕大多數民眾是沒有這樣的認知,因此宣導即便是少量的酒精,也會增加乳癌的風險,是跟乳癌篩檢同樣重要。學校教育避免青少年飲酒、降低年輕人一次狂歡性的飲酒也是同等重要。

既然酒精是種很重要的社交工具,對於在職場中的人,三不五時就可能會有職場的餐聚,適度的小酌,不要喝下過度的酒精,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是尊重職場其他同事及保護自己身體的一種方式。

10-15克的酒精就會明顯增加乳癌風險,喝越多風險越高;一次性的狂飲比每天少量飲酒風險更高。現代文明社會,應該不太會再有過去禁酒令這種法律,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身體及行為負責。既然酒精會增加乳癌的風險,風險以及當下的歡樂,就是每個人要去衡量、拿捏的那把尺。

延伸閱讀:






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乳癌前導性化療後,多久該進行手術?





乳癌的治療在中古世紀以前,只能擁有手術的選擇。早期的手術範圍很大,有的還要切除胸肌及肋骨,淋巴結清除的範圍也非常徹底,對病人的傷害比起現在不可同日而語。那個年代的檢查技術也不成熟,根據當初乳癌腫瘤的描述,很多可能都是現在第三期、第四期的病人,病人的存活率當然也就不佳。


這ㄧ、兩百年乳癌的治療明顯進步,尤其這20、30年的藥物發展,可以根據乳癌病人腫瘤不同的型態,給予較個人化的治療。除了手術的選項外,約8成的病人,可以接受賀爾蒙治療;Her-2陽性的病患,在1990年代末期,開始有標靶的藥物可以使用,大幅提升治療的成功機會。三陰性乳癌,原本也只有手術、放射線治療加上化療,現在又多了免疫療法的選項,提升了不管是早期或是晚期乳癌的治療效果。





前導性化療


早期有些乳癌病人較晚就醫,導致乳癌腫瘤過大無法開刀,或是有些病人沒有意願接受手術,在這些病人身上,發現有些病人接受化療後,腫瘤有明顯縮小,甚至可以延長他們的存活時間。這樣的情況發生在Her-2陽性或三陰性乳癌病患身上相對較為明顯,而只有賀爾蒙陽性的乳癌病患,效果就沒有這麼顯著。

後續醫師將這樣的發現運用在一些腫瘤較大、淋巴結明顯轉移,原本只能做全部乳房切除手術、以及可能需要做完整淋巴結清除手術的Her-2陽性、三陰性乳癌病人,透過先打化療(標靶視腫瘤型態加上使用),讓這些病人的腫瘤縮小、腋下淋巴結轉移可能消失。

病人可以從原本需要全乳切除手術或是腋下淋巴結廓清的病人,變成可能可以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因此保留乳房的外觀;而淋巴結可能也只需要做前哨淋巴結切片即可,病人淋巴結的破壞減少,大幅降低淋巴水腫的機會(從20-25%降至5%)。

隨著前導性化療在較晚期乳癌治療上獲得的成功,這樣的治療方式開始被廣為運用在早期乳癌上。目前較為適合使用前導性化療的早期乳癌病患,為Her-2陽性、三陰性乳癌病人,腫瘤大於2公分,病理上確定或臨床上疑似有淋巴結轉移的病患。


在早期乳癌病人上,發現病人有四至六成的機會,在進行前導性化療後,乳癌腫瘤會病理完全緩解(pCR),也就是手術後病理上找不到殘存的癌細胞,這樣的病人,可以發現有較好的存活率。除了手術的範圍及傷害減少,前導性化療可以降低癌細胞遠處轉移的可能性,同時因為提前施打化療,可以知道目前化療藥物在這個病人身上是否有足夠的效果,可以避免無效化療藥物的使用,及減少不必要的藥物毒性,同時可以作為未來藥物延續使用或換藥的參考。





何時接受手術


接受完前導性化療的病人,除了少數腫瘤持續長大,要考慮馬上接受手術外,多數的病人在接受完前導性化療後,接著就是要接受手術的治療。手術前會先利用影像等工具,評估腫瘤是否有變小甚至消失,來決定可能需要的手術方式。


病患接受前導性化療後,藥物可能還有殘存在身體中,需要時間將藥物代謝掉。病患接受手術,對身體也是要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在手術後身體要有足夠的能力,來恢復手術帶來的傷害。因此前導性化療後要多久的間隔時間接受手術,就變得是一個需要仔細衡量風險利弊的問題。


多數的乳癌化療間隔為每一至三週施打一次,每個醫療團隊選擇的藥物及施打方式都可能略有不同。有研究根據完成前導性化療後三週為一個分類標準,發現三週內手術的病人,未來的存活率比三週後手術的差,但這只百人左右的研究。


其他研究也陸續進行,發現如果把病人以四週內、四至八週、超過八週來分析,發現四週內手術的存活率最好,四至八週跟四週比稍差一些,超過八週後進行手術,存活率就明顯有下降的問題,所以根據較多的研究統合分析後,可能在第四週前後進行手術,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這些統合分析的研究,似乎跟之前三週為分界點的研究有所衝突,這可能會跟實驗設計及樣本數有關,再來統合分析也有把三週的研究納入分析,還是得出四週左右進行手術是相對較恰當的。可能身體在第四週左右的時間,身體恢復到一個相對能夠承受手術壓力的狀態。


再者,近十年主流的化療藥物使用,跟十年前使用的藥物並不相同,不同時間所做的研究,都有可能會受到當下時空環境的影響,因而得出不一樣的結果,但是以目前證據來說可能會是第四週前後較為恰當。





不手術可以嗎?


既然前導性化療,可能可以讓腫瘤消失,那是不是就可以不要手術了?反正已經看不到腫瘤了,那是不是可以避免手術的傷害性?依照目前的標準治療,手術可能還是最保險安全的選項,至於未來,沒有人可以說得準。

有四至六成的的人有機會達成乳癌腫瘤病理完全緩解(pCR),但是絕大多數的病人是透過手術來確認腫瘤消失,雖然手術前的影像檢查,可能就已經發現腫瘤不見了,但是最終還是要以病理科醫師的判斷來當作最後依據。有可能影像上看不到腫瘤,實際上腫瘤切除後,還是可以發現癌細胞的蹤影。

同時Her-2陽性的病人,在前導性化療後,需要依據病理報告,來決定接下來標靶藥物的使用,是要維持原本的用藥,還是要換成T-DM1 (Kadcyla,賀癌寧),不同的藥物使用,可能會產生不同存活率的差異。

同時病患如果有腫瘤消失的情況,因此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發現他們長期追蹤,乳癌局部復發的機率是相對較高,雖然整體而言,存活率沒有明顯差別,但可能表示,前導性化療可以使腫瘤縮小甚至消失,但是可能還是有殘存的癌細胞,只是被藥物壓制住,不易被影像或是病理的顯微鏡發現。


近期有醫師根據工作醫院的資料,分析在2000-2010年該醫院乳癌病人,經過前導性化療後的手術選擇,經過超過10年的追蹤結果。病患如果腫瘤消失因而沒有接受手術,後續的存活率並沒有比較差。這樣的結果,可能跟病患腫瘤會消失,原始腫瘤的大小相對就比較小,診斷時的存活率本身就比較好,同時經過前導性化療後腫瘤消失,就表示這群病人對藥物反應很好,也能代表未來存活率較高。


經過前導性化療後,腫瘤沒有消失、甚至變得更大,這樣的病人族群,本身的預期存活率就比較較差,因此反應在病人接受手術後存活率比沒有手術的不好,是病人本身對藥物治療的反應及原始腫瘤的嚴重程度,必須要進行手術,並非單單用有手術或是沒有手術來看待存活率的差別。


近年有醫師開始進行新的研究,他們對於前導性化療的病人,如果有影像上腫瘤消失的狀況,則病人進行原本腫瘤位置多次的病理切片,如果都沒有化驗出癌細胞,就跟病人討論是否要手術,而這樣的研究,可能還需要更長時間的驗證。或許10年後,我們會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讓我們對病人說,如果你化療後腫瘤消失並且切片證實如此,那可以考慮不用手術治療,但是目前仍然應該是要以手術治療較為安全。



延伸閱讀:



乳癌賀爾蒙治療


擾人的乳房疼痛





參考資料:


Avoiding breast cancer surgery in a select cohort of complete responders to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The long-term outcomes

The timing of breast and axillary surgery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Comparison of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with mastectomy in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fter good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 PRISMA-compliant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oes the Timing of Surgery after Neoadjuvant 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ffect the Outcome?

Optimal timing of surgery following breast canc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ong-term outcomes for neoadjuvant versus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early breast cancer: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ten randomised trials

A Clinical Feasibility Trial for Identification of Exceptional Responders in Whom Breast Cancer Surgery Can Be Eliminated Following Neoadjuvant Systemic Therapy



2021年6月26日 星期六

訓練耐力運動高碳水化合物補給能力

 




現代的運動營養發現,在耐力運動上,隨著比賽的時間增加,建議的碳水化合物攝取也要因而增加,如果比賽超過2小時以上,會建議每小時攝取90克的碳水化合物,甚至有些運動營養學家建議要110-120克。以90克來說,對於多數人都是相當負擔的攝取量,也很少有一般運動愛好者,根據這樣的建議來進行耐力訓練,培養吸收90克碳水化合物的能力。


但是為什麼現代對耐力運動的能量補給,會建議要每小時超過90克呢?因為多數人,是可以透過攝取碳水化合物種類調整,以及訓練運動中腸胃道吸收能力而達成,同時這樣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也被認為可以達到最佳的運動表現。



碳水化合物攝取跟運動表現


上個世紀,運動科學家發現,肝臟、肌肉儲存的肝醣量會跟運動表現有正相關,同時也發現運動中如果有補充碳水化合物,會增進運動能力。但是對於要怎麼補充碳水化合物、以及要補充多少並沒有很明確的定論。


葡萄糖是最常被拿來使用在運動補給的碳水化合物,早期認為,碳水化合物每小時身體吸收的能力,就是60克,因此一開始攝取60克的葡萄糖,就是身體能夠負擔運動中碳水化合物補給的上限。後來發現腸道除了有專門吸收葡萄糖專門的運輸蛋白(SGLT1,同時運輸鈉離子),同時腸胃道還有專門運輸果糖 GLUT5,每小時可以約可以運輸達75克的果糖。如果身體同時攝取葡萄糖加上果糖,理論上運動中補給90克的碳水化合物,就不再像是不可能的任務。





研究發現,當運動的時間小於一小時,身體是不太容易因為碳水化合物儲存量不足,而導致運動表現的變差。但是可以透過嘴巴喝下、漱口,讓碳水化合物或是甜味的飲料刺激口腔受氣(兩者的受器不同),讓身體感到愉悅、對於高強度的運動痛苦忍受力增加、同時能夠徵招更多的肌肉參與運動。


這樣的方式,對於小於一小時的比賽或是訓練有效,如果要進行所謂的耐力運動,只是用糖水漱口,是明顯不夠的,對於少數喝下碳水化合物就會感到不適的人,可能也只能使用這個方式來增進運動表現。


早期對於耐力運動的碳水化合物攝取,多在每小時20克上下。近年來發現,吃下碳水化合物的運動員,比較不會疲勞,也能支撐較長的時間。針對單車選手的實驗發現,喝下葡萄糖水的測試者,能夠多出近一成的功率輸出;如果是混和果糖的葡萄糖飲料,相比只用葡萄糖水的運動員,則又可以增加約8%的運動表現。


早期的研究認為,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只要來到了每小時60克後,增加攝取的碳水化合物,並不會因此增加運動表現,不管是90、120克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都是一樣的結果。後來發現,這可能跟SGLT1的最大運輸量有關,只要超過每小時60克後,SGLT1就到達極限,身體因而無法使用更多額外補充的碳水化合物。


近來科學家發現,在葡萄糖攝取達到每小時60克後,再飲料中加入果糖後,可以透過另外的運輸蛋白GLUT5來增加體內的碳水化合物濃度,因而再次增加運動表現。在葡萄糖攝取達到每小時60克的極限前,對於運動表現的幫助是最為顯著,加入果糖來提升體內的碳水化合物濃度,雖然也會提升運動表現,但是增強的線性關係就較為平緩。





如果運動中,沒有額外攝取碳水化合物,肝臟會每小時釋出30克的葡萄糖到血液中。在超過兩小時的賽事,如果沒有而外攝取碳水化合物,肝臟釋出的葡萄糖,加上肌肉的肝醣,是非常有可能造成所謂的’撞牆‘狀態。


當攝取足夠的葡萄糖後,經過肝臟的分解調控後,可以讓身體每小時有60克的葡萄糖進入血液。當混和足夠的葡萄糖跟果糖進入腸道後,肝臟可以保存原有的肝醣,不必提供身體而外的葡萄糖來產生能量,因而維持身體能量的穩定。這樣的狀態,不會讓腦部有感受到能量缺乏,而要身體不要維持這樣高強度的速度,同時也可以延後肌肉的疲憊及疼痛感,因而產生最好的運動表現。


想要讓自己在賽場上增強運動能力,果糖雖然沒有葡萄糖帶來的效果好,但是兩者相加卻是可以比單用葡萄糖好上不少。對於進階運動員,比賽有時候就是追求那幾分鐘幾秒的進步或領先,運動鞋加上碳纖維版,就帶來2-4%的運動表現進步,也讓特定品牌在比賽中大幅領先其他廠商的贊助選手,攝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也可能帶來超過一雙運動鞋增加的運動表現,吃下夠多的碳水化合物,就是耐力運動必需員要習得的另一個技能。



碳水化合物補給訓練


一般來說,小於一小時的比賽,不太需要特別對碳水化合攝取做訓練,只要在賽前身體裡有足夠的肝醣即可。而一到兩小時長度的比賽,也只要額外攝取30-60克的碳水化合物(以葡萄糖為主),就可以達到增進運動表現的需求。

超過兩小時的比賽,就會需要身體有多種碳水化合物的來源,我們不會希望吃下90克的葡萄糖,身體因為無法完全吸收,只能跟攝取60克的人,有類似的運動表現。葡萄糖跟果糖的搭配,可能會導致腸胃不適症狀的機率變高,因而影響運動表現,因此需要平常就要知道自己攝取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到哪,這些能力是有機會透過訓練而增強。運動補給品常看到的Maltodextrin,是葡萄糖為主的多糖食物,能夠快速分解成葡萄糖讓身體吸收。




人體是能夠適應不同生活的環境,如果平常攝取高碳水化合物飲食,那腸道吸收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就會比一般人強,同樣的,平常是高脂食物,吸收脂肪的能力就會比較強,同時降低吸收碳水化合物的能力,所以吸收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在平常飲食習慣當中,就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差異。

人只要三天進食較多的碳水化合物,腸胃道吸收碳水化合物的運輸蛋白就會增加,因而增進吸收能量包、運動飲料的能力。當然只有三天高碳水飲食,運動員可能會不清楚在比賽中的攝取極限,因此要在實際日常訓練中就有長距離補充能量的訓練,才會知道身體要多少間隔時間吸收,運動飲料要怎麼搭配喝,不會因此而產生腸胃不適的狀況。

一般來說,攝取碳水化合物,理想上是泡在溶液中最方便攝取,8%上下的濃度,對於多數人不太會產生腸胃不適的症狀。越是固態的補給品,吸收就越不容易。補充適當的運動飲量、能量膠,其中含有的鈉離子,可以幫助SGLT1吸收葡萄糖,合適的濃度,也能幫助身體吸收足夠的水分(體液盡量避免流失超過2%)。不過要注意的是,台灣溫熱的天氣,過多的電解質攝取,可能會造成高血鈉,耐力運動賽後需要進醫院就診的人,高血鈉比低血鈉還多上許多。


耐力運動要有好的運動表現,運動中攝取75-90克的碳水化合物,基本上已經是一種共識,甚至有些專家會建議要攝取超過110克。在訓練時,透過不同的飲料、能量包等等碳水化合物及電解質的搭配,可以訓練腸胃道吸收能力,同時知道自己目前的極限在哪,不會因此而在比賽採用錯誤的補給策略,影響運動表現或是造成腸胃不適。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fects of Carbohydrate Ingestion During Exercise

Training the Gut for Athletes

A Step Towards Personalized Sports Nutrition: Carbohydrate Intake During Exercise